本篇文章1337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北京5月25日电:期待“著名”国产科幻产品——科技热周中的冷思考

新华社记者邓华宁、董瑞峰、姜

20日开幕的国家科技周即将结束。“科学之夜”和“全国科普大赛”等活动赢得了观众的诸多赞誉,吸引了各个年龄段的“科技迷”参与其中,但也有不少观众反映科普科幻作品寥寥无几。

顺风靠力量。科技活动周变得越来越“热”。更多优秀的国产科幻产品何时会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国内优秀的科幻产品去了哪里?

记者参观了北京国家文化宫科普周主会场、北京天文馆科普展等活动,发现虚拟仿真技术、航天技术、科普企业产品展示等技术推广和体验活动很多,吸引了不少“技术爱好者”驻足。

户外空间主题展区的一角已经变成了距离地球数亿公里的“火星”。进入这个区域就像来到一个外星星球。墙壁上带有棕色和黄色背景的火星飞行物体、火星植物和火星建筑非常逼真。如果你戴上虚拟眼镜和耳机,体验者将会暴露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火星风暴中,成为火星上的探险家。只有在完成攀登任务后,你才能找到返回地球的返回装置。

期待“叫得响”的国产科普科幻产品——科技周热中的冷思考

这些科普产品中有很多国产元素吗?"市场上有许多模仿好莱坞大片的道具玩具."一家企业参展商告诉记者,中国的科普和科幻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没有标志性品牌,也没有很多模仿品。

科幻作家、全球中国科幻明星奖创始人董表示,好的科幻作品比科普活动更能吸引儿童、激发想象力,但目前,科幻杂志、科幻电影、科幻动画和游戏、科幻主题公园等。在中国几乎是供不应求。

科幻作品有助于科学创新

据业内人士介绍,科普科幻作品可以极大地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但我国科普科幻的产业化程度仍然不高。

"中国科幻文学作品强势,科幻产业化程度低."深圳科学幻想成长基金创始人马表示,科普小说是国家文化产业中最具创新性的组成部分。科幻作家刘的《三体》和郝的《北京折叠》分别获得了2015年和2016年世界科幻界的最高奖项雨果奖,表明一批中国科幻作家的作品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相比之下,近年来,中国原创科幻电影和电视作品很少,能够对市场产生巨大影响的更少。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科学传播中心主任郑永春研究员表示,科普报道、科幻作品等。,可能会在一些孩子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并从此改变他们的人生道路。“前不久,我刚去贵州山区给两位科普记者做了报道。如果科学家不去,这些地方的学生和教师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接触到科学家。”

“中国的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但整体科学素养的提高仍需要一个过程。”著名科幻作家韩松说。

多管齐下促进科幻产业发展

一方面,市场需求巨大,另一方面,科幻产品供应不足。如何填补“空白”?

马说,“真金白银”就摆在我们面前,文化企业可以积极从事科幻电影制作,也可以建立科幻工业园区,培育产业链。

根据《中国科幻》杂志的统计,中国、日本和美国的科幻作家人数分别为210、480和1797人。

“美国科幻电影通常占全年票房的25%左右。”票房冠军往往是一部科幻大片,但近年来在中国被叫好的科幻电影很少。”董对说道。

"转变观念,不断完善科普形式."中国科学研究院任宏伟表示,科技教育是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之一。目前中国有2亿多14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把科普与文化产业结合起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收获。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期待“叫得响”的国产科普科幻产品——科技周热中的冷思考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62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