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41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贵阳5月28日电(记者孟、罗宇)无人驾驶在三、五年前就被提及,大多数人仍认为这是一种“幻想”,但现在有些人对无人驾驶充满期待。
“大数据给社会带来的变化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没有人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意外。”在2017年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研究所研究员倪光南对大数据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大数据可以被描述为金融领域的“老驱动力”,贷款调查和风险管理部门都可以使用大数据来平稳运行。交通运输部门近年来才遇到大数据,但它的发展已经积累了很多。
倪光南表示,无论是外出使用手机地图导航还是扫描代码骑共享自行车,大多数人的出行都伴随着大数据,最典型的应用是智能汽车。“我们正处于进入辅助驾驶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也是实现无人驾驶的过渡时期。”他说:“也许三五年后,在路况好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坐在后排,欣赏窗外的风景。我们只需要在特殊情况下握住方向盘,例如交通堵塞。”
无人驾驶车辆是一种感知道路环境、自动规划行驶路线并自主控制车辆到达预定目标的车辆。要实现无人驾驶的功能,离不开大数据技术的支持,比如可以根据路线实时推送给驾驶车辆的三维道路地图、精确的智能导航系统以及便于管理和控制的每辆车的统一“身份证”。
1984年,卡内基梅隆大学开发了第一辆全功能无人驾驶汽车Navlab。随后,梅赛德斯-奔驰和宝马等传统汽车制造商专注于驾驶员辅助系统的开发;谷歌和苹果等互联网公司直接瞄准全自动驾驶。
无人驾驶在中国起步较早,一汽集团十多年前就开始研究自动驾驶技术。百度、腾讯、乐视和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公司近年来也发布了汽车制造计划,因为它们拥有强大的大数据分析能力。
倪光南认为,与欧美相比,我国无人驾驶技术的研发略有差距,但后劲十足,正是因为无人驾驶需要基于大数据技术的高精度导航。北斗导航系统完全是中国自主开发的,在信息安全和可控性方面给了我们足够的“安全性”。
倪光南表示,不仅智能汽车的发展,而且大数据的应用正在逐步渗透到整个交通领域。“每个人都会逐渐觉得旅行越来越方便,社会的生活质量和运作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一个高度科技化的智能城市即将建立一个巨大的交通共享网络,人们可以随时用手机拨打无人驾驶汽车服务;到达目的地后,不需要到处寻找停车位,汽车会自动停在合适的位置;交警可以准确判断每辆车的去向,更具体地指挥交通;汽车可以停在每栋建筑前,用太阳能电池板充电...倪光南为我们描绘了“大数据+交通”的未来蓝图。
我相信这个蓝图很快就会实现。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我们正进入智能辅助驾驶阶段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62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