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83字,读完约3分钟

人民网北京4月25日电(赵)今年4月24日是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50周年。记者从第四航空航天科学技术研究院了解到,该研究院研制生产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第三级固体发动机对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65年,中国科学院受国防科委的委托,召开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论证会议,决定研制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用的第三级固体火箭发动机由第四研究院承担。

根据长征一号火箭总体规划的要求,第三级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直径为770毫米,总长约4米。它应该在600千米空的高度点燃,并在每分钟180转的条件下工作。轮换是稳定的,难度是前所未有的。

第四航空航天学院的企业家发起了一场解决关键问题的艰苦战斗。四院副院长、模型技术总指挥杨南生在心里明确表示,这项任务意义重大。可以说,“只允许成功,不允许失败”,发展任务极其艰巨。

在此期间解决的一个基本技术问题是装药裂纹问题。杨南生指导粮食设计人员引入粘弹性理论,分析粮食产生裂纹的内在原因,逐步解开谜团。通过在复合推进剂中加入高温慢张伸长率指标,彻底解决了装药裂纹问题。

1969年2月,该发动机的第三个原型进行了水平旋转热试车和第二次高空模拟热试车,这两次试车多次成功,并对高空喷管进行了试验。在杨南生的主持下,根据不同的试验目的,进行了静止、旋转、高模数、高魔加旋转和全火箭系列系统的19次地面热试车,发动机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产品进入交付使用状态。7月初,第四医院按计划交付了两台发动机,并将其送往北京进行最后组装。9月,发动机参加了长征一号全箭测试,获得了圆满成功。

航天科技四院固体动力助推中国首星遨游天空

1970年3月,第四研究院的测试组前往酒泉基地测试卫星运载火箭总装技术位置。4月中旬,由钱学森、杨南生组成的汇报小组回到北京,向周总理等中央领导汇报了基地启动的准备工作。周总理指示:“如果这个实验成功了,就不要自满,继续前进。这个实验可能无法完成。没关系。失败是成功之母。”听了首相的话后,每个人都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航天科技四院固体动力助推中国首星遨游天空

1970年4月24日,杨南生率领第四科学院的试验队参加了卫星发射工作。当长征一号火箭呼啸上天,到达指定高度时,第四科学院研制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终于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绕地球飞行。与此同时,一首《东方红》响彻宇宙,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已经进入了Tai/きだよ零的时代。

第一项国家任务圆满完成后,第四研究院完成了以“两弹一星”工程和载人航天工程为代表的多项重大国家工程任务,形成了一系列涵盖运载火箭、战略战术武器和航天探索等各个领域的航天固体动力产品体系,为中国战略安全体系建设和航天工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弘扬航天精神,拥抱星海”,参与“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研制和发射,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激励四院的一代代人,在航天强国的壮丽征程中奋力前行,永攀高峰。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航天科技四院固体动力助推中国首星遨游天空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6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