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701字,读完约14分钟

出版陈先生的文集,不仅仅是师生的友谊、后面的请求。 老师的学术成果是一等优秀的文化遗产,不能自取灭亡 ——蒋天枢(本文原载《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年第1期) 80年代初期,蒋天枢编撰的《陈寅恪文集》发行于上海古籍出版社,旋转后搜索编辑完善,进行了校正清查,声名国内外。 学术界和读书界为此出现了“陈寅恪热”,至今未能取代。 但是,关于《文集》编纂的经过,蒋天枢先生生前不希望宣传其成绩,因此一个中曲折一直不为人知。 现在蒋老师去世七年多了。 《陈寅恪文集》的初版也已经15周年了,我听说过,所以制作了这篇文章,在杂志上纪念。 一蒋天枢先生( 1903—1988 ),字秉南,江苏丰县人 1925年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馆 1927年入学清华研究院国学门,师从陈寅恪、梁启超研究文史,1929年毕业。 我曾经担任过东北大学的教授 从1943年起担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1985年以后,调任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 老师年轻时学习清代学术史,从清华研究院毕业时的论文《全谢山先生年谱》中,以考证精当受到梁启超先生的称赞。 抗战期间,致力于先秦两汉文学和《三国志》的研究,撰写论文后,总结为《丁丑丙戌间论学杂萧》。 从50年代开始专业教授《楚辞》,著有《楚辞论文集》、《楚辞学校解放》两本书,对屈原生涯和屈赋系年有新解。 晚年除了指导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两个专业的研究生外,其最受学术界称赞的业绩是完成《陈寅恪文集》的整理编辑,顺利出版。 蒋天枢( 20世纪30年代拍摄)编纂《陈寅恪文集》,是1964年夏天蒋先生去广州庆祝陈先生75岁生日时陈先生当面说的。 但是,其实50年代前半段陈先生的意图是把自己的著作告诉蒋先生。 蒋先生也为双目失明的老师整理出版了旧著,投身于写新作的工作。 1950年冬天,执教岭南大学的陈先生刚出版了一本名为《元白纸条证稿》的书,并赠送给了在上海复旦大学任教的蒋老师。 第二年,又发了新发表的《唐高祖爵臣于突厥事》等论文。 1953年9月,蒋特意去了广州晋延陈。 这一行的目的在蒋先生晚年写的《陈寅恪先生编年事篇》中没有明确记载。 根据现存的相关资料,我们发现不是普遍的参拜师,而是与陈先生著述的保留和流传有关。 当时陈先生请蒋先生记录了《元白纸条证稿》的校阅文并带回上海,请蒋先生抄袭了还不想公开的诗作,即1948年从北京南来的作品。 临别时,陈先生特意送了两首诗,即“广州赠别蒋秉南”:其中之一是从平原游了10天,单独来南海吊打残秋。 瘴江接骨做了很多事,骨化成灰恨末休。 其二孙盛阳秋海外传,南心史井全部。 文案存佚关兴废,怀古伤今鼻水泗涟 陈师母唐筼也是庚和陈的第一首相赠送的。 诗云:不远的关山做这个巡演,知道非岭外奖的初秋。 孙书郑史今传,一扫干坤万古愁 1953年9月,蒋天枢在中山大学与陈寅恪和家人合影。 蒋天枢、陈寅恪、唐筼、陈美延在随后的10余年里,蒋先生一方面接受了为陈先生与相关出版社的联系,另一方面为陈先生的新制作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前者就像《元白纸条证稿》,1950年初出版后,由陈先生的口授修订,再版了两次。 1955年北京文学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第一本修订版是根据底本蒋先生1953年在广州合规性上记录学校文件并带回上海的笔记本。 蒋老师在上海拿到副录后,寄回北京。 1958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第二次修订版,底本是1956年陈先生寄给蒋先生的两本《再学校清录本》之一,蒋先生亲自寄给了出版社。 这本杂志举行后,陈先生又做了追加订单,把追加订单的复印件告诉蒋老师。 蒋老师在1958年版的书上记录并追加了粘贴学校,改正了那本书的错字,为第三次修订版的发行做了准备。 元白纸条证稿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4月1版1次中华书局上海所1959年11月新1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月新1版又1956年陈先生把《元白纸条证稿》的《再校清录本》寄给蒋老师时,还发了编辑的论文集《金明馆丛稿初编》。 但是,因为书的“天师道和滨海地区的关系”一文中有“黄巾米贼”一词,要求作者改变或删除,为陈先生坚决拒绝。 这本卓越的论文集终于在当时没有出版 后者就像陈先生晚年的名作之一《关于再生缘》一样,蒋先生在上海赠送“再生缘”弹词的道光刊本和“申报”馆印刷书,让老师阅读,激发了陈先生的研究热情。 陈先生著作中分量最多的《柳如是别传》,从头到尾收集了蒋先生的心血和辛苦。 蒋先生自1954年陈先生有意写《钱柳因缘诗解放证》以来,就参加了协助收集、审查有关史料的基础性工作。 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沪粤两地的信被退回了。 第一个文案是钱谦益、柳如是及其相关话题。 蒋先生在很多人收集的史料的工整摘录(有时用多个版本进行校正)中,加上简单的证明书和审查订单发给陈先生。 陈先生在广州听了助手的朗诵后,在口授中继续给出应该调查证据的问题,然后反馈蒋老师。 蒋先生收到信,又继续检查,这么往返。 有时在上海找不到陈先生需要的资料。 蒋老师委托北京朋友到北京图书馆检查,得到检查结果,转发给广州。 1964年,陈先生在包括蒋先生在内的学生、助手们的协助下,以惊人的数量完成了80余万字的巨著《钱柳因缘诗解放证稿》。 同年农历五月十七日是陈先生的75岁生日。 蒋老师特意去广州拜寿 这一行除了抄写陈先生的诗稿外,重要的事件是受陈先生的委托,将来为此制作文集。 陈先生显然对重视它的著述最终可以依靠的人感到高兴。 因为蒋老师辞职前送了三首诗,一篇序言。 诗云:那一声等待着段勤念和大门,从远处传来了疾病的感觉。 郑王有千秋,很难与尊酒难为情。 想活在那两草之间的是圣籍神高奇想的。 我打算为罪恶找一百万的借口,西藏山的委托没有必要辞职。 其三俗学阿时如楚表,可怜无力阻碍东风。 河汾罗社和邱貉一样,这永远恨死了。 序是有名的“蒋秉南序”,文章中出现的“追踪昔贤,幽居疏属南,住汾水曲,遵守先哲遗范,将末契托付给年轻人”的高远志向,以及宋代文化“贬低势利,尊气节”的努力,陈先生曲折行进 它后来成为蒋先生在困难的岁月中多次整理陈先生著作的精神支柱。 陈寅恪《蒋秉南序》(收录于寒柳堂集) 1966年,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蒋先生在复旦大学受到红卫兵的冲击,与陈先生的联系中断了。 今年9月初,红卫兵以取缔“四旧”为名,迫使蒋先生提交相关书籍原稿。 在各种各样的情况下,老师提出了《四旧》的书和几十张最喜欢的京剧唱片。 但是,关于陈先生寄托的著作原稿,我决定保护生命,收藏。 1968年8月,蒋先生患大病住进长海医院,第二年4月出院,虚弱的身体恢复到1973年。 其间,老师痛恨的是,由于中文系工宣队的扣分压力,陈寅ল不幸于1969年10月7日报告了含冤逝世的广州来信,推迟到同年12月15日收到。 然后,这位陈师母也不幸于11月21日去世,陈先生晚年的最后原稿《塞柳堂记梦稿》没有马上送到上海就散去了。 1973年是连陈寅恪的名字都不准正面提到的一年,大病痊愈的蒋先生开始静静地整理陈先生的遗著工作。 当时家人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和形势,劝他暂时不要做这件事,但老师没有努力。 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整理工作只能断断续续地进行,但由于这项工作已经在进行中,蒋先生可以在1977年之前将《元白短笺证稿》的第三次修订版提交给出版社出版: 1978年陈先生家族寄来的《文革》抄写。 陈寅恪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80—1982年出版,1977年10月可以公开整理陈先生的遗著,1982年2月汇集了《陈寅恪文集》共7种9册和附录1册,仅4年4个月,《文集》的《寒柳堂集》 他又以朴学家的严谨正直,写了三卷资料详尽、整理好的《陈寅恪先生编年事篇》,作为《陈寅恪文集》的附录于1981年9月出版。 在此期间,他必须指导研究生的工作,继续整理为“文革”中断修订的一些著作,总结旧论文交付出版。 而且一切都要由80年的老人自己承担,那需要多么坚强的毅力! 蒋天枢先生的手写《金明馆丛稿初版》是由印刷观察到的蒋天枢先生为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信陈寅ল先生编年事编辑蒋天枢萧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81年出版复旦大学图书馆特藏部的一点老同志,至今仍是《文革》结束后的第一批 一开始以为他只是学习做自己的学问,但我知道那个白发老教授其实是这么辛苦地整理已故老师的著作的。 相反,1982年《陈寅恪文集》出版,成为蒋天枢教授的研究生,但从他们的老师嘴里没听说过“怎么做《文集》”,他们甚至很少听到老师提到《陈寅恪文集》这个书名。 复旦大学的很多师生都知道蒋老师拒绝稿费的故事。 当时的《陈寅恪文集》出版不久,出版当时《文集》的上海古籍出版社根据恢复缓慢的稿费制度,向蒋先生汇去了1000元的稿费。 但是蒋老师一次又一次地不要报酬 他给有关人员写信:寄信,向你解释了。 本人绝对不能领取报酬。 请转告贵公司的领导 本人再次郑重声明,绝对不会收这笔钱。 即使这张支票是你们公司开的,你们公司也必须注销。 我绝对不收这笔钱 有趣的是蒋老师拒绝收钱,支票在邮局呆了几天,税务局根据个人收入在800元以上就交税的规定,发出催促函。 请蒋老师马上交税。 “我的钱不收。 有什么样的“交税”? 贵公司不是故意给我添麻烦吗? 》蒋先生在给出版社的信中滑稽地写道。 最后,出版社只能注销已经发行的支票。 蒋天枢先生(《陈寅恪文集》完成后,陈正宏先生提供)三1988年6月9日,蒋天枢不幸病逝,享年86岁。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依然致力于陈寅恪先生的读书书记的整理,关心陈寅恪先生的逸诗的检索编辑,希望《寒柳堂记梦稿》的全文总有一天能被隐藏再现。 他依然以他特有的严格指导古文书学研究生读史籍写论文。 但是,他没能看到汇集了自己半生心血的特辑《楚辞学校释放》的出版。 那是他去世一年后的事。 他的《诗经》研究和《三国志》学校发表的厚稿也最终没能完成修订交付出版。 楚辞学校释放蒋天枢学校释放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1月出版的他将1977年以来最宝贵的10年大部分时间毫无意义地献给陈寅恪先生的遗萧先生的整理工作,留给自己的论萧先生的整理修改时间很少。 经常陈先生文集的某种著作整理暂时报告一段,他有时间整理自己的旧作品。 之后,陈先生留下了新的整理任务,他很快抛弃了自己,全神贯注地投身于《文集》的编辑学校。 80年代蒋先生只出版了《楚辞论文集》和《论学杂萧》两本专业书,篇幅也不大,其中一部作者对自己的复印要求非常高,不想追求著述的数量,有理由写“骗钱的东西”:但是,已经 从“师徒之谊”的立场出发,常用“高风亮节”等德评用语来肯定蒋天枢先生为编纂《陈寅恪文集》所作的牺牲。 但是,实际上蒋先生本人之所以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乐于为老师的著述而辛苦,是因为他有着超越狭隘的教师和学生友谊的远大的胸襟。 1982年接受《解放日报》记者查志华的采访时,蒋老师说,这不仅仅是出于陈先生的文集,师生的友谊、背后的请求。 老师的学术成果是一等优秀的文化遗产,不能自取灭亡 在《陈寅格文集》出版后引起的学术界热情关注,以及它对几代学者的研究课题和做法给予重要启发,进而从特殊的立场唤起整个社会对中国传来的文化的重新审视等方面,说明了蒋先生当时的选择和一切 陈寅恪先生能如此准确地选择蒋天枢先生这样可靠的弟子制作文集,经常令人吃惊。 现代中国的政治风云变化不定,看起来坚固的夫妻之爱、友情、教师和学生的友情一夜之间就会消失。 陈、蒋两先生不受时势左右,不是生死不变的师徒情谊,而是超越其奇怪时代特色的罕见案例。 陈先生很早就看出他确实对出身贫寒的蒋天枢有忠实、正直、无私的优秀品质,但在60年代中期陈先生细心作文集托付时,客观上蒋先生已经成为编辑学校《陈寅恪文集》的最佳候选人。 这当然是因为蒋先生于1927年成为陈先生的和门弟子,了解了师萧述的全过程。 蒋先生长时间参与陈先生著作的整理和联系出版,因此陈先生非常了解以《诗史互证》、《古典今典并发》为代表的一系列独特的研究方法,得到了其真传(蒋先生的《楚辞》研究相关论和陈先生的《元白纸条证稿》等) 但是,更现实的理由是,50年代以后,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陈先生的学生中几乎不能用陈先生的研究方法从事学术研究者,1958年以后,“新潮”的弟子反击,将陈先生的“资产阶级学术思想” 蒋老师像往常一样在学术上追随以前的老师,用自己“过时”的做法做学问,教学生,这是因为在“大跃进”和“文革”的初期受到了批评。 师生之间这种学术契合确实是长期维持良好个体友谊的深厚土壤。 在此基础上陈先生选择蒋先生为自己文集的唯一编辑可以说是必然的。 20年代后期仅存在了4年的清华研究院,在中国现代学术史和教育史上的地位,现在受到了更多人的重视。 有名的“清华四领导人”的一生及其学术成果的研究也已经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 但另一方面,清华研究院历届学生对中国现代学术连续性快速发展的贡献研究还没有展开。 陈寅恪和蒋天枢对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和传承,同时作为这方面研究的案例课题值得深入探讨。 从学术史的角度认知和评价蒋天枢整理编校《陈寅恪文集》的意义和功绩,当然是这个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蒋天枢关于“清华国学院”的记录(《陈寅恪编年事篇》p174—175) 1988年蒋寅恪先生不幸去世时,清华研究院毕业生姜亮夫教授发来了与众不同的吊电。 开头的云:义宁陈寅恪先生全集是你收集的。 把整理《陈寅恪文集》视为蒋先生一生中最重要的学术成果,结合清华研究院的教育背景,姜先生的这一评价真的意味深长。 (陈正宏,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相关图书陈寅恪文集(纪念版)原件复印件,包装发行,平装本全10本,定价: 680元上海古籍出版社年1月发行陈寅恪文集重新排列精学校,单本发行,精装上海古籍出版社年7月发行寒柳堂集,定价 定价: 92元柳如如是别传,定价: 288元(全三本)链接阅读:长度以二维码关注,并向我们上海古籍出版社转交千年文明文献传世良书微信id shanghaiguji原标题。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热门:陈正宏│蒋天枢先生与《陈寅恪文集》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66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