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405字,读完约19分钟
“文学史视野中的现代名教批判:以章太炎鲁迅胡风为中心”、金理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每年10月出版,502页,88.00元初见金理这一“文学史视野中的现代名教批判”(以下称为“名教批判”)。 “现代名教”是生物化学名词的组合,与吸引现在流量的课题不同。 但是,越读越觉得问题尖锐,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在现在流行的说法中,这是一本燃烧的书。 在这本书的开头,以魕秋白“余余之言”为例,指出这是现代名教现象,认为陈思和是长期隐藏的盲点。 确实,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来说,勃秋白也是一个痛点。 中国的知识分子总是以“感时忧国”为天职,夹在“革命”的“时代精神”之中。 根据孟子的《鱼与熊掌》的古典论断,“杀成仁”是理所当然的,但清代的戴震在《孟子字义疏证》中是指主张“天理”的宋儒。 人死于法,但还有怜悯者。 怪不得死了,谁同情? “核秋白《余余之言》是意识到殉教“名”的悲剧故事。 因为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线很痛。 因为名教问题今天还活着。 表现形式不同,但这是个老问题,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新问题。 在现代中国,“礼教”成了过街老鼠,但随之而来的任何“消极思考方法”都没有消失。 众所周知,从晚清到“五四”大量输入“新名词”进行知识结构变革,这种现代变革如此深刻,至今仍在工作。 “礼教”用“新名词”借尸体恢复灵魂,重建了“现代名教”。 很多时候,人们对各种口号、名词、言论、学说、主义等没有警惕,表现为在观念的陷阱中脱离现实世界,超越自己,引起思想和行为的错误。 像鲁迅批判的“伪士”一样制作和利用“名词拜物教”,玩名词游戏,为了满足私欲,做“借名”“盗名”,操作媒体,耍鹿,嘲笑大众。 因此,“发展为对绝对真理和终极教义的迷信,在历史和社会的前进中拒绝对实践开放”( 49-50页),其结果必然如胡适言“名教危害在其中深深植入的奴隶逻辑”( 4页),将独立的自己 对于“现代名教”构成的“现代性危机”,章太炎、胡适、鲁迅和胡风都以不同的历史境遇及时应对和持续批评,通过这些“破名者”的论述和实践的深刻描写,我们重新面对现代思想史的前沿阵地和核心议题 这个“破名者”的精神谱系构筑对认知今天的文化生态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他们论述不同,履行所有的责任,揭示各种名词、主义、口号等美丽字面背后的真相,尊崇“自尊”和“自性”,赤子之心 “名教批评”从20世纪初到现在,超越思想史、哲学史、文学史,富有热情,具有争论性。 章太炎、胡适、鲁迅和胡风是书的主角,但以章太炎、鲁迅和胡风为“破名”的家谱依次论述,以胡适为“附录”一章。 这个论述的展开不是直线,而是稍稍有偏差,所以回到原点继续进行递归的讨论。 因为这是“现代名”。 对我来说,有趣的是这本书的“文学史视野”,暗示了新的研究和写作方法。 正如作者最初所说,“这本书正在尝试思想史考察和文学研究相结合的做法。 (第4页)确实“文学史的视野”很广,涉及很多历史和理论的问题,会给进一步的讨论带来空间。 我最近对“文学文化”的研究很有趣,但我关注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联,以及文学在文化中的特殊功能。 这是因为在重视“名教批判”的“破名”的主旨和“真实感”等方面有很多共鸣。 章太炎这样的文学研究不会脱离时代和思想背景,但这本书以“现代名教”的思想史为探讨主体,这是独特的。 以“名教”、“伪士”、“独立性”和“主观战斗精神”等一系列家族词组为中心进行论述,金理说:“这些关键词和概念是在怎样的具体语境下生成的,进入现实的传达过程中内涵如何变化和增殖,在同一旗帜下新的意义上内在的矛盾。 》这看起来像是“关键词”研究。 包括具体语境中的概念演变,是一种历史方法。 作者明显意识到这些确定表达,探索对象属于思想史行业,但“我对现代名教的考察可能更关注名词的消极变异。 也就是说,具体名词成为名教后,还在应对现实吗? 还是会成为高度封闭、拒绝向实践开放的强烈意识形态? 》(第4页)这与客观分析语言结构的“关键词”的研究不同,围绕“名教”考察“想法”,在“破名”中注入了强烈的问题意识。 近年来的“关键词”、“概念史”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更新了我们对现代中国思想构建的认识,列举了关于现代中国的10个关键词,那么“革命”、“民族”、“科学”、“民主”等首先进入,成为“名教”。 这本书可以说填补了现代思想史的空白,所以也是相当重要的空白。 文学介入这一思想史叙事在另一方面,对所采用名教的批判性文案多产生于政治和文化危机时,包括批判者的强烈感情投入,比如胡风的文案基本上是文学批评,反对“观念游戏”“思想锦标赛”时 现代名教以“新名词”为基础,究其原始,与梁启超于1899年底提出的“诗界革命”基本有关。 当时,他在太平洋飞往夏威夷的途中,在《清议报》上发表了《夏威夷游记》,主张“支那没有诗界革命,诗运危笃是绝对的”,具体来说,不要准备进行“诗界革命”的三个标准,即所谓的“三长”,第一是新天地 其中“新句子”是什么? 梁启超特别列举了郑西乡的诗。 “太息神州不陆浮,浪来自星海狎盟鸥。 共和风月推君主,代表琴樽歌唱自由 物我平权都是偶国,天人团体是孤舟。 这个人总结哪里知道,出人头地无机和化旅 接着评论说:“读着读着拍着就没完没了。” 所有的脖子都是在日本翻译西书的语言,比如共和、代表、自由、平权、团体、归纳、无机诸语也一样。 我喜欢用日本的语言进入文章,看到的人已经称赞了它的新异样,但西乡更是进入诗中,天衣无缝,像《天人团体一孤舟》,诗人的诗中也有一些。 “”(《清议报》35册,1900年2月)他说“用日本语言容易入文”,在1902年的《新民丛报》期越来越激烈,影响也越来越大。 梁启超“名教批判”已经称之为“诗界革命”,在“新名词”的传达之初利用文学,可以读做是有“文学史视野”的背景。 最近从感性方面重新读了梁启超。 他是20世纪20年代说的。 “我是主张兴趣主义的人,如果使用化学成分“梁启超”,把里面含有的元素之一称为“兴趣”提取的话,我想只有剩下的零。 凡人总是生活在爱好中,我认为生活才是值得的。 (丁文江、赵丰田篇:《梁启超年谱长篇》,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953页)从这个“兴趣主义”的角度看《新民丛报》和《新小说》上刊登的图像,梁启超及其传达的思想 另外,去年年末,我在马来大学等举办的文学和文化国际研讨会上发表了“花果离散、四海大同- -晚清诗界革命的世界旅行痕迹和人文意义”的主题演讲,在研究方向上也向下,并非来自“宏伟的叙事”和“国家想象”,而是来自各地 我认为《新民丛报》时期的梁启超改变了原来他提倡的“诗界革命”三个标准,不再强调“新词”,这次在《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上刊登了约700首诗,我认为现实并非如此。 “新名词”既可以用思想语言也可以用文学象征性的符号来表达,两者的表达方法和意义不同,属于文化整体的表达。 思想史和文学史很难分割,但文学方法有另一种感人的力量。 “新名词”成名后,1905年王国维发表了“关于新名词的输入”,1908年章太炎编写了“四行星论”,分别应对了“新名词”的影响。 章太炎认为汉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根本,主张创造“新词”必须符合“小学”“六书”,其实拒绝“新名词”的外来成分。 王国维承认新名词的必要性,态度合理,对语言没有某种功利倾向。 从之后的趋势来看,这种看法有优势,也许是把追求富强决定为中国的现代化目标。 金理说:“许多文学作品在围绕着有名教义的相关问题上被敏感地发现:鲁迅的《伤逝》、茅盾的《彩虹》、张天翼的《出发后》等深刻地描述了《新名词》的启蒙作用及其纠结困境。 ……郁达夫《血泪》揭示了有名的教世界背后的私欲驱动。 (第5页)“文学史视野中”的思想史研究,活用文学作品也是重要的方法。 我认为这方面有很多展开空间。 鲁迅的小说如《疯子日记》的《礼教》、《阿q正传》的《革命》或《祝福》的祥林嫂,描写旧观念的旧名词在现代延续,是探讨国民性的重要命题。 感兴趣的是当时对新名词的反对和讽刺声中,引用李宝嘉的“新名词诗”四首,诗中嵌入了“团体”“以太网”“民主”“头脑”等,你在读梁启超称赞的哪首诗,嘲笑“新名词”的风行。 梁启超提倡“诗界革命”后,提倡“小说界革命”,小说家走出社会意识面前,成为大众的代言人,比诗人多得多。 1903年李宝嘉出版的《官场现形记》脍炙人口,其《新名词诗》可以说是小说方面对《新名词》的反应,但可能比王国维还早。 确实近代小说在票房时卷入了“现代名教”的重建和解体。 吴突人于1906年发表《怨海》,被认为是近代《言情》小说的杰作。 他主张“人的有情是天生的”,小说以表的“情”为主,确认了当时政治小说创作的主流没有偏向,但反对描绘“孩子的私情”,被称为“痴”或“魔”。 因为在强调“忠孝大节不是由情字产生的”时,“忠孝大节”可以重生,恢复灵魂,意味着追随现代国家构建的伦理符号,即重建某种“现代名教”。 在这段脉络中还得提到另一部小说,即徐枕亚的《玉梨魂》,描写了梨母和梦霞的悲剧爱情,在民国初年风靡一世。 梨娘是寡妇,坠入爱河,但决心“从头到尾”,死了。 在民初的“自由恋爱”社会环境中,这本小说在思想上是保守的,但狡猾的是文学发挥的巨大功能。 根据吴突人的说法,寡妇应该“拥有枯井波澜般的心,永远不感动”,但“玉梨魂”非常细腻地描写了梨母痛苦地死去的一侧休息的感情,在吴突人眼里不是“疯狂”而是“魔”,是“忠梨魂”。 其实徐枕亚这样写是因为他对以前传下来的礼教产生了卓越的效果。 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小说介入了现代名教的重建和解构过程,但与“新名词”没有直接关系。 鲁迅的“名教批评”有理论深度,在中国和世界的现代语境中详细阅读海德格尔的“世界画像时代”。 这个复印件很迷人,仔细读,不太清楚。 因为海德格尔故意围着周围转,以违背大陆哲学的论述风格,文艺复兴以来诸神退役,人们成为文明快速发展的主体,把世界理解为“图像”,首先计划和运营能看到世界的东西。 笛卡尔的“我认为,所以我在”,海德格尔强调了世界的可见控制性,强调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金理的评论很有意思:“现代名教由世界成像和知识体系的世界观显示,包含在诱惑的世界中,其膨胀与现代性、现代社会的形成有很深的关系,在这样的社会中生命分裂为两个部分:另一方面,文明社会中主体的 另一方面,是国家政治方面的“抽象的非自由的人和寓言化伦理化的人”。 现代的历史倾向无疑是使前者屈从于后者,即理性和抽象的存在入侵感性的直接存在。 在这个过程中,现代名教产生了巨大的规则训练力。 ( 386-387页)海德格尔对西方现代起源的哲学非常精辟,代表西方主体阐述现代文明的创造结构,对世界图像的现代性乐观地展开了其成果,而金理从这种正能量论述出发是现代性“膨胀”的必然逻辑 “名教膨胀”是生动有节制的文学隐喻 正如黑格尔所说,现成的历史有合理性,“名教膨胀”是现代的产物,忽视或否定现代文明规则训练的本质是不可取的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发挥“破名”精神使文明向符合人性的方向迅速发展 有趣的是,到了上世纪后半期,西方人文学界风云突变,反省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的各种弊端,在纪伊波德,世界形象成为商品资本构筑的“社会奇观”,人性扭曲而享受。 在傅科的笔下,监狱和医院等社会空间在科学技术装置的支持下成为文明规则训练的手段。 理查德·罗蒂指出,我们相信的“自然之镜”的世界观,其实是笛卡尔和康德等人创造的认知论哲学,被认为是了解世界的不二法门。 德里达对西方中心主义和人文以前传来的事情提出疑问,从事解决办法。 虽然可以知道各种学说是否能看到仁见智慧,但是他们体现了宝贵的自我反省的精神。 世界上任何悠久伟大的文化从以前就传下来,一旦失去自我反省的能力,不仅会背叛其伟大,而且很少悠久。 金理的书很大程度上批判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的“现代名教”现象,“破名者”也体现了自我反省和批判的精神,整理他们的话语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精神遗产,这本书可以说是空谷传音,很 “名教批评”用文学批评介入思想史研究,提供了跨越新边境书写历史的方法,其创值得称赞。 历史上有学术自觉的学者重视研究方法和“身材”,追求个人的学术风格,在学科专业和人文价值之间的张力中进行自我逆向探索,带来研究范式的改革创新。 法国年鉴学派翻开日常生活和物质文化历史书以来,史学观念发生了变化,在“语言转换”、“视觉转换”等思潮冲击下,语言、文案、叙事诗和媒体的中介认知、符号学、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叙事学等多用于解决语言和文案 在北美学术界的例子中,列夫·乔伊式或克林伍德式的“观念史”是斯图尔特·休斯的融马克思、尼采和弗洛伊德为炉的“社会意识”史,之后,马丁·杰多方向贯通学术界阈,成为思想史、文学史、艺术史、人类学、。 在后现代浪潮的推动下,人文行业统领文史哲,罗兰·伯特、本雅明的写字风格受到榜样的尊重,史书更加丰富多彩,如罗伯特·丹顿的文化史和林亨特的《新文化史》都处于领先地位。 史蒂芬·格林布拉特的《新历史主义》更文学,发掘《逸闻》性史料重建历史断层,通过文学修辞解读《文化诗学》,强调解释与历史的对话关系,《奇妙占有》一书是哥伦布的《航海日志》 像“名教批评”这样的尝试必须越来越多。 我们应该越来越关注历史中普通人的生活形态,像最近出现的“新革命史”一样,重视“常识、常识、常识”和“普通人”的历史作用,赋予“宏大的叙事”。 事实上,近几十年来,学者们努力回到历史现场重新思考人文价值,雷蒙·威廉姆斯的“感情结构”理论越来越受到关注,也有“感情史”和“感觉史”的研究,“抒情以前流传”也是文学史研究的热点 确实,正如苏珊·桑塔格所说,文学是“新的感觉力”,诗人和小说家“可以从有名的教义世界中拯救我们对世界的具体感受”( 388-406页) 这个总结理论在全书中有画龙的效果,阐述了引出“文学史视野”的现代意识。 这本书排列着章太炎、胡适、鲁迅和胡风,封面的副标题是“以章太炎、鲁迅和胡风为中心”,章太炎、鲁迅和胡风在章节的配置上依次在第三、四、五章叙述,胡适放在末尾,作为“附录”。 关于这种安排的作者,他说:“胡适确定暴露了《名教批判》这一中国现代文化史极其有意义的事情,对名教问题的关心是胡适思想和时间过程中勾结的非常重要的脉络。 ……此外,胡适提供给名教批评的做法论和思想哲学资源(如实验主义)与鲁迅、胡风这一脉络大不相同,表明不同思想背景的知识分子对名教膨胀的危险和敏感,以及根据自己的语境和路径,为名教批评提供了力量 (第2页)胡适看起来处于次要地位,但我认为这种断裂和谜题的解决是强调胡适和章太炎、鲁迅和胡风一脉的区别,确实是决策意义的选择。 我们都知道,无论是“新青年”还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多而杂,一般认为鲁迅是“革命”的代表,认为胡适是“自由主义”的领袖 然后,把这四个人放在一起,展示出更丰富和全面的关于现代名教的思想风貌,更重要的是他们尽管属于不同思想的阵营,但在面对现代名教问题上有一致之处,这是我们对中国现代性的麦克 胡适为了强调他们之间的差异,金理可能采取了不同的解释方法。 在章太炎、鲁迅和胡风的几章中,基本上是用他们的理论与批评语言勾结,在胡适一章中,将1928年胡适对比国民党执行“训政”、发表“名教”等句子的展开与此前的“名教批评”的言行联系起来 有名的教义在政治上“膨胀”的时候,胡适的“批判”不仅是语言层面,还包括斗争、协商、妥协在内的与政治当局的直接谈判。 这里使用脉络化叙事策略是合适的,勾画出胡适的“实验主义”特征,对章太炎们是另一种类型,梁启超在民初积极从事党派政治,反对袁世凯使帝吃惊等,值得深入讨论。 关于胡适和章太炎、鲁迅和胡风的区别,我认为还不够,也可以加强。 比如详细分析鲁迅的“伤逝”,指出“子君视涓生为启蒙者,涓生用从西方文学得到的观念和价值征服了子君”(第196页),认为涓生和子君之间这种“名”的肤浅传递带来了悲剧的结果。 引用胡适在1920年北大开学典礼上的演说,批评说“鲁迅在《伤逝》中的记述和胡适的不满其实是指传达同样的形象“半生不成熟名词””(。 在批判有名的教义方面胡适和鲁迅有共同点,但与“伤逝”相关的很多材料可以证明两人之间的深刻差异。 涓生和子君接受的“启蒙”应该与小说中继续提到的易卜生有直接关系。 1918年6月,“新青年”发表了胡适组织“易卜生号”和“傀儡之家”的翻译,娜拉式“出发”成为女性抵抗家庭追求自由的榜样。 1923年鲁迅在《娜拉离开后怎么办》的有名演说中说:“既然娜拉醒了,回到梦里就不容易了。 因为这得走了。 但是,走后,有时堕落和回去是不可避免的。 “鲁迅认为首先必须处理女性的生活和就业问题。 否则,谈论妇女的解放是不现实的。 描绘成“傀儡之家”的娜拉反映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家庭和女性问题,以她为民初社会女性追求“个人主义”的榜样是不合适的,在鲁迅看来是“食洋不化”。 《伤逝》描述了子君背叛家庭与涓生自由结合。 涓生饰演的“启蒙者”的正形象体现了当时青年中占卜的热情。 之后,孩子回到父亲身边,娜拉从“出去”中扮演了“回来”的意思。 鲁迅显然不赞成娜拉“出发”的激进方法。 这种“娜拉离开后怎么办”和“伤逝”都是胡适提出的对占卜主义的批判反应,等于给青年中的激进倾向泼水。 关于鲁迅和胡适的区别已经有很多研究了。 比如,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从留日和留英美的角度来看他们的不同,在这里不需要再讨论。 鲁迅继易卜生问题之后,于1928年8月在主编《奔流》杂志上组织了一张纪念易卜生诞生100周年的专辑,回顾十年前《新青年》的《易卜生号》,赞扬胡适等人的《文学底革命军进攻》、《感情壮盛》,最后说 《一生大事》是胡适创作的剧本,胡适批评失去了当初“革命”的角度,和代表“老戏”的梅兰芳一起去的。 同一本书中关于章太炎、鲁迅和胡风基本上表现他们对名教批评的同一性很重要,但像鲁迅和章太炎一样在一些具体的口号和观念方面有很多差异,如果观察这个,或者有助于历史的更多的繁杂表现。 (本论文将刊登在《探索与争鸣》优秀青年学者第四期专辑上)(本论文来自澎湃信息,越来越多的原始信息请下载“澎湃信息”APP )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热门:陈建华|“实感”:文学反抗现代性“膨胀”的可能性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66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