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64字,读完约4分钟

敦煌莫高窟壁画“鹿王本生图”

记者孙乐怡

石窟的开凿,随着佛教的传入在中国盛行起来。 石窟除了佛像石雕和泥塑像外,还有很多壁画。 新疆拜城东约50公里戈壁崖下的千佛洞有236个洞穴,其中有些是东汉时代挖的。 有名的甘肃敦煌莫高窟始于符号秦建元二年(西元三十六年),北魏、西魏、北周、隋朝、唐、宋、元,每朝都有开凿。

敦煌武帝建立的河西四郡之一,当时是位于东西交通要道的边疆重镇,是把丝绸运往西方的通道。 张榎使用西域两次,之后是七千多公里的丝路,商旅如织,文化交流频繁。 在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潮流中,起源于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首先扎根于西域,经由敦煌进入中原。 在战乱持续、生命毫无根据的苦难时代,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转生的教义深入人心,以前流传到印度的造窟修行中,产生了寻求精神安慰的风气。 敦煌石窟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潮流下。 石窟是信徒礼佛修行的地方,洞窟的世界就像佛国的世界,进入洞窟,佛像是洞窟的主体,周围有巨大的壁画,上部有藻井建筑的装饰图案,地上铺着莲花砖。 简直是世界独立的净土边界。 充满宗教意义和艺术美感的壁画是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元十四世纪的古代艺术家在敦煌东南的宕泉河畔的莫高窟相继建造了大量的洞穴,这里保存着四万五千平方米的壁画,是博大而美丽的民族壁画艺术宫殿。

《鹿王本生图》画在甘肃省敦煌莫高窟257窟的墙上,创作年代是北魏,距今1500多年前,是北魏本生物故事画中最早的横卷式图画书之一,也是敦煌莫高窟最美的壁画之一。 壁画整体高96厘米,长385厘米。 《鹿王本生图》的故事大致是释迦牟尼的前生是九色鹿王,他救了落水溺死的人,但被那个人背叛了,最后忘恩负义的人得到了报应。 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分为“本生”和“经变”两种。 本生物故事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生前的许多事迹。 传说释迦牟尼佛是古代印度北部的小国迦毗罗卫国的净饭王的儿子,因见世面生、老、病、死而受苦,出家修行,求解放而成佛。 本生物故事画多表现舍己救人的作品,在壁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经变”是用图片说明某佛经的思想拷贝。 《经》指佛经。 “变”是“变相”或“变现”,即形象化的意思。 用通俗易懂的故事和画面说明经文。

就像图画书一样,整个壁画以横幅的长卷形式生动地讲述着九色鹿王的故事,结合着八段情节环状环状环:九色鹿在河边拯救溺水者。 溺死的人叩头致谢的王妃梦见九色鹿,要求国王捕获九色鹿。 国王悬赏鹿,溺死者告密。 国王带走了鹿。 休息的九色鹿; 溺水的人对国王指九色鹿。 告诉国王九色鹿救溺水者的经过,国王就会放过九色鹿,告密者会得到报应,身上长痈,嘴里有恶臭。 绘画旁边每一段都有文案的标题。 这是继承汉画以前的传人方法。 整个画面以人物为主,内衬山石树。 底色配有蓝绿色的山水,装点花草,具有浓厚的装饰风格。 画中建筑物的样式、车马的形状、骏马的形状等都和汉画中的形状和艺术方法很相似。

在佛教盛行的北朝,这个故事几乎也为女性和孩子所知。 如果在熟悉故事的状态下解读这幅画,就能更清楚地感觉到画家故事的顺序安排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 古代长卷绘画的一般鉴赏方法是从右到左,比如《罗神赋图》慢慢展开一个手卷,随着卷轴逐个了解画中的故事节。

以《九色鹿的陈述》为中心,从画的左边到右边有救人、向溺水者行礼、休息的九色鹿三集,右边有国王和王后、向溺水者告密,捕鹿途中和溺水者指鹿。 画面解决得非常有感染力。 这种技法也表明,当时画家对作品的表现非常自由灵活,不限于时空。 而且,充分依赖于这样的绘画材质的特征,重视视觉效果的方法即使在今天也非常珍贵。

壁画为了强调“九色鹿的陈述”这一节,绘画两侧的画面在构图中向中央显示出一定的倾斜,包括其中的人物、车马、山水的背景、九色鹿自身的动作,诱惑观察者将眼球集中在中心区域。 描绘的是九色鹿,画家以白色为鹿的主色,用石绿、红土给鹿上色,意图是指出鹿有九色。 由此,鹿身的白和王的黑马做出了强烈的应对,王和马表现出的丰富动作和九色鹿的纯粹而平静的应对,给画面带来了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鹿王本生图》 敦煌壁画中关于九色鹿的故事”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68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