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49字,读完约4分钟
5月18日是第44个国际博物馆日。在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全国各地的博物馆围绕展品及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知识开展了各种互动活动。由于空地区和时代的障碍,农村学校的孩子仍然呆在书本里,不熟悉一些文物所代表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如何让农村儿童感受到文物的价值和魅力,为农村儿童搭建一个自然历史教育的平台,让珍贵的文物“活”在儿童心中?
5月19日,天津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金鹏做客莫莫生活公益班“与农村孩子一起走丝绸之路”,带领农村孩子重温中外使节实施的海上丝绸之路,满载新奇物品。通过瓷器、香料和丝绸等精美展品的展示,孩子们似乎在进行当时的海上贸易和文化交流。
文物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我们都知道‘丝绸之路’是当时中国和西方所有交流渠道的统称,但事实上不止一条路。除了陆路运输,还有一条海路通往西方的路线,叫做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已知的最古老的海上路线。”在直播室,金鹏列出了儿童海上丝绸之路的创建、形成、发展、繁荣和衰落的时间表,每张地图都标明了这条贸易之路在不同时期的起点和经过地点。
这是莫莫现场公益课“带农村孩子打丝绸之路”的第二讲。自上次讲座以来,孩子们了解了明代“胡人祭宝像”背后的历史故事,“丝绸之路”四个字所代表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脑海里。
有了这个解释,金鹏展示了20多件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文物,并讲述了它们背后的历史故事。“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我们不仅向海外销售瓷器、茶叶、丝绸和其他特殊产品,而且海外的科学思想、工艺、仪器、药物、香料、宝石和其他日常必需品也已越过海洋,不断进口到中国。”金鹏解释道。
孩子们聚精会神地观察着这些富有异域特色的文物,充分理解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这句话的真谛。
在金鹏看来,许多农村儿童可能还没有离开他们的家乡,不能在博物馆里欣赏国宝的美丽。事实上,仅仅通过刻板的文本介绍,他们无法从多层次、多角度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现在我们通过互联网把博物馆的优质资源送到农村学校的教室,并从网上直播博物馆,不仅让孩子们观看文物,还立足于孩子们的知识储备,让他们记住文物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让孩子们真正接触博物馆。”金鹏说。
为了让现场课更有趣,金鹏还展示了当时海上丝绸之路上用于航行的“指南针”,并向孩子们讲述了北宋时期制作的四种磁导工具。“把磁钢针分别放在碗唇和指甲上。磁针由触点支撑,可左右摇动。当它静止时,它的两端指向北方和南方。”金鹏还穿插了一段“科学原理”,其中涉及天文和地理知识,这再次点燃了孩子们的好奇心。
现场教室开启了一个更大的世界
对于那些在博物馆工作的人来说,教育是博物馆的功能之一。但是40分钟的直播课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滋养孩子的思想和心灵,启迪他们未来的生活和精神吗?
首都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刘成在上一次讲座中向大家介绍了任虎献宝像,他说:“孩子们可能不了解文物和文物背后的知识,但他们会感到震惊。他们会记住,记住一辈子,也许他们想去博物馆看看,去外面的世界看看。”
为此,自2018年以来,莫莫的现场公益班以最美丽的传统文化、走近博物馆和科学班为主题,通过互联网直播技术,向来自22个省、市、自治区的150多所农村学校传递城市的高质量美育资源。经过两年的坚持和实践,越来越多的农村学校教师发现,现场直播课不仅让孩子们学到了知识,也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大开眼界。
“总有一天,我要乘风破浪,扬帆远航,穿越深邃的大海。”金鹏以诗人李白的诗《很难走》结束了现场演讲。这句话不仅是对当时人们在贸易道路上克服困难、勇于开拓的精神的总结,也是对孩子们未来学习和生活的期待和鼓励。他希望通过公益直播课的讲解,将知识内化为孩子们积极学习和探索的动力。
课程结束后,来自江西的六年级学生严俊浩(音译)在他手写的报纸上写道:“总有一天,我会乘风破浪,直起浑浊的风帆,跨越深邃的大海。”他写道:“丝绸之路的历史教会了我过去人们的智慧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今天,我们也应该学习这种精神。”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陌陌直播公益课为乡村孩子讲述海上丝绸之路的文物故事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8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