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91字,读完约4分钟
新华社珠穆朗玛峰大本营5月9日电:测绘队眼中的两次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
新华社记者
当他第一次见到郑林时,他正在和他的同事聊天。珠穆朗玛峰大本营帐篷里微弱的灯光打在他黝黑柔软的脸颊上,他的眼睛变得越来越清晰明亮。他说话很快,当他用尽一生的时间说话时,他会用浓重的关中方言和同事“斗嘴”,他像个孩子一样活泼。
"我喜欢做测绘."2002年,郑林大学毕业后,他加入了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的精度(密度)测量(数量)队,并于2005年参加了珠穆朗玛峰的复测。这一次,他自愿参加了2020年珠穆朗玛峰海拔测量。
在珠穆朗玛峰大本营西侧的一个小斜坡上,矗立着2005年珠穆朗玛峰海拔测量纪念碑。在郑林的心目中,这座纪念碑不仅是对珠穆朗玛峰高度测量的深切赞颂,也是测量者的精神丰碑。
“有点尴尬!”想起2005年对珠穆朗玛峰的重新调查,郑林脱口而出。
2004年12月的一个下午,正在家中休息的郑林接到了精密测量队队长张亚东的电话。
"去西藏参加珠穆朗玛峰的海拔测量!"在电话的另一端,张亚东的语气很坚定,其他人没有犹豫的余地。
“我想爬到山顶吗?”郑林兴奋地说道。
“你是独生子,没有资格。”张亚东回答道。
“那让我去珠穆朗玛峰?”郑林有点失落。
“做你以前的工作,三角测量。”张亚东说道。
“程!”郑林回答道。
24岁的郑林毫无准备地“参与”了测量工作。
郑林回忆说,当时,他住在一个绿色的军用帐篷里。队员们坐在行军的被子上,用装满开水的玻璃瓶暖脚,然后蜷缩成一团睡着了;吃馒头,油饼和压缩饼干,烧雪和饮料;个人防护装备很少,在珠穆朗玛峰地区没有足够的工作经验。
在那次测量中,郑林经历了两次“生与死的经历”:一次是在藏北无人区进行gps测量回来的路上,定位系统失灵,车坏了,一行四人被困在野外一整天;有一次,导线测量是在日喀则市定日县曲荡乡珠峰东坡附近进行的。由于天气原因,郑林等人完成了工作,在天黑前下山了。当他们到达山腰时,手电筒熄灭了。队员们在黑暗中手拉手走了一个多小时,在路上不断用对讲机呼救,最后终于得到了帮助。他们凌晨3点到达营地。
经过两个多月的奋斗,郑林所在的第一国家测量队于2005年成功完成了重新测量珠穆朗玛峰高度的关键任务,他们创造的许多科技世界纪录载入史册。
“做先锋”是测绘的生动写照。那些选择像地球这样伟大事业的人有着像地球一样宽广的胸怀。既然测量员肩负着开拓的神圣使命,他们就必须继续攀登!
15年后的今天,郑林自愿报名参加了2020年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或者说是做了以前的工作——三角测量。挑战依然严峻:寒冷和缺氧,以及危险的沟壑、冰塔森林、冰塌区等。然而,在郑林眼里,这种衡量方式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生活安全更好——今天的大本营一天24小时断电,设立临时医疗点,配备高压氧舱,在帐篷里放置加热器,汽车每2到3天将蔬菜、水果和肉类运送到大本营;
设备更加先进——大量国产设备投入使用,可靠性和准确性大大提高。北斗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充分保障了测量工作的需要;
经验更丰富——经过2005年的复试,中考第一大队在作业和团队合作方面积累了一系列经验。在这次调查之前,大队做了充分的准备,为队员们制定了科学的训练计划...
2020年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已进入峰顶测量阶段,所有测量登山者都在有序紧张地执行着各项任务。此刻,郑林也在珠峰大本营忙碌着,调试设备,准备最后的三角测量。
他说:“虽然我很遗憾再次失去了顶峰的度量,我一定会全力以赴。”
“有信心!能再次参与珠穆朗玛峰的海拔测量真是太荣幸了!”采访结束时,郑林说:
“信心”和“荣耀”是参与战争的测绘队员口中最常出现的词。这种自信和荣耀感必须来自于他们不变的初衷,以及他们对测绘的热爱和忠诚。
珠穆朗玛峰海拔测量纪念碑巍然屹立,测绘精神代代相传,永不熄灭。(记者多吉占队、边巴次仁、魏玉坤、王一友、吴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一名测绘队员眼中的两次珠峰高程测量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9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