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325字,读完约8分钟

制图:蔡华为

科技期刊是交流和展示科研成果的载体,也是一个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随着我国科研实力和产出的快速提高,科技期刊也稳步发展,我国已进入主要科技期刊行列。然而,不可忽视的是,我国科技期刊的整体质量仍然不高,与科研大国的地位不相匹配,已经成为科技界发展的一大缺憾。中国科技期刊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建设一流科技期刊的好对策是什么?从今天开始,本期将推出“如何让科技期刊做大做强”的下一章,敬请关注。

科技期刊亟待“强身健体”(关注?科技期刊如何做大做强(上))

编辑

科技期刊的发展需要加快

我国科技期刊的数量仅占我国sci论文总数的9%,这表明我国的优秀论文大多发表在sci收录的国外期刊上

目前,中国正在加速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的转变。作为交流和展示科研成果的载体,我国科技期刊近年来也稳步发展。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国内科技期刊发展的政策措施,科技期刊的出版能力、服务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也有了很大提高。然而,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国内外知名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差异。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植物多样性》杂志总编辑周哲坤对记者说:“自从我成为该杂志的总编辑以来,我最大的担心就是能否写出一份好的稿子,有时我不得不到处找人。”

周哲昆说,像许多学科一样,植物多样性领域的高水平论文大多发表在国外期刊上。“国内科技期刊缺乏稳定、优质的稿件来源,影响因子无法上升,这反过来又加重了办刊的难度。”

缺乏好的手稿并不是植物多样性独有的。数据显示,从2007年到2016年,中国机构在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仅占中国sci论文总数的9%,表明中国的优秀论文大多发表在sci收录的外国期刊上。

今年1月,中国科协发布了《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以下简称《蓝皮书》),首次发现了科技期刊的家族背景。截至2016年底,中国共有科技期刊5020种,总量居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英国,但期刊的学术质量不够高,影响力不够强。专家表示,为了获得同行的认可和达到更好的交流效果,一些研究者经常选择在国际主流英语期刊上发表论文。

科技期刊亟待“强身健体”(关注?科技期刊如何做大做强(上))

“我也是一名研究员,我了解投稿人的选择。我们研究小组的论文很少在国内期刊上发表。谁不想让他们的研究成果在更好的平台上展示呢?”周哲坤说道。

国际科技成果交流的主要载体是英文期刊。近年来,英语科技期刊在中国的发展加速。302种英文科技期刊中,近三分之一是在2010年至2016年间创办的。然而,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彭彬表示,与科研产出相比,我国英文期刊的规模仍然较小,影响力也较弱,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满足国际学术交流的需要。

彭彬介绍,《2016年期刊引证报告》显示,中国大陆出版的英文科技期刊中仅有179种被纳入sci,约占sci期刊总数的2%,其中只有34种位于q1区(影响因子在前25%的同类期刊中)。在美国,sci收录了2962种期刊,约700种期刊位于第一季度。

此外,在许多前沿和热点领域,中国的英文科技期刊几乎都是空白色。彭彬说,以神经科学为例,该领域有259种sci期刊,其中只有一种是由中国出版机构出版的。

“与其他非英语国家相比,中国英文科技期刊的比例也很低,仅占科技期刊总数的6%左右,而德国超过50%,日本超过20%。英文科技期刊在中国数量少、影响力弱,是中国科学家在国际期刊上发表大部分一流科研成果的重要原因。”彭彬说。

专家表示,近年来,我国的科研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科技期刊发展滞后,与科研大国的地位不相匹配。许多优秀和高水平的论文在国外发表,这将影响在国际科技界的发言权。

“小作坊”的模式必须改变

我国科技期刊相对薄弱,这与分散经营模式、产业化和市场化程度低有关

我国科技期刊的总数不小。为什么几乎没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质量期刊?专家认为,我国科技期刊相对薄弱,这与长期以来分散办刊的模式和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低有关。

彭彬说,借鉴国际著名科技期刊的发展经验,集群化、市场化发展是科技期刊做大做强的重要途径。在国际上,斯普林格、埃尔塞维尔、威利和泰勒已经出版了世界上大约15%的期刊。他们不仅建立了成熟的经营、管理和服务体系,还依托期刊为科技期刊搭建了有影响力的出版平台,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然而,我国科技期刊仍然停留在“小、散、弱”的小作坊时代。集体化建设步伐缓慢,市场化程度低,难以获得规模经济。

科技期刊亟待“强身健体”(关注?科技期刊如何做大做强(上))

长期以来,我国科技期刊实行主管、主办、出版三级管理体制。据《蓝皮书》统计,中国科技期刊的理事、主办者和出版者较为分散,有5020种期刊的理事1375人,出版者4381人。平均每个出版单位出版1.15种期刊,有4,205个出版单位只出版一种期刊,占期刊总数的84%。

“与以专业出版机构为主的国际科技期刊不同,我国科技期刊仍是分散的,由期刊编辑部出版,编辑重、出版轻、操作轻,出版效率和水平不高。”彭彬说。

彭彬表示,大型出版机构拥有功能齐全的数字出版平台,集编辑、出版、发行和信息服务于一体。然而,“小作坊”的出版方式已不能满足信息时代数字化、网络化出版、传播和信息服务的需要。

《中国自然科学基金》杂志主编任胜利表示,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单一期刊很难与期刊的集约化发展相竞争。“我国科技期刊产业集中度低,学术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弱,缺乏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品牌期刊。”

对于我国科技期刊出版的“小作坊”模式,蓝皮书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恩格指出,由于主管组织者的多样性、科技期刊多部门交叉管理、产权归属不清等原因,很难推进这些出版资源的整合。

王恩格说,一些国际知名科技期刊已有数百年甚至数百年的历史,而中国科技期刊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正常。中国科技期刊的繁荣和飞跃只用了不到40年的时间。“建立期刊的影响力和信誉度,形成成熟的运营管理和沟通模式,需要很长时间。”

面向科学的评价不利于期刊的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这可能会加剧高质量稿件的外流,进一步挤压国内高质量期刊的空空间

高质量稿件的外流,加上国内期刊质量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这种局面的形成。

“现有的评估更多地关注已发表的sci论文数量,而非sci的《植物多样性》等期刊往往被排除在外。”周哲坤说道。

即使相同的sci论文在国内外的期刊上发表,它们也会因为它们的“来源”而受到不同的对待。《电子学报》(英文版)总编辑朱表示,一些大学在外国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得分较高。例如,如果你在国外sci期刊上发表文章,你会得到5分,而如果你在国内期刊上发表文章,你只会得到3分,有些只会得到1分。“在电子信息领域,《电子期刊》是一份高质量的期刊,但由于分级规定,有些稿件只有在被国外拒绝后才会在这里发表。”

科技期刊亟待“强身健体”(关注?科技期刊如何做大做强(上))

接受采访的专家表示,当前科研管理过于注重sci等国外数据库的评价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高质量稿件的外流,进一步挤压了国内高质量期刊的空空间。

“在相对单一的科技评价体系下,我国科技期刊处于中下水平,缺乏高质量稿件的支持。”彭彬说。

近日,中国科协为负责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编辑举办了论坛。在研讨会上,《物理化学杂志》总编辑刘忠范院士认为,研究评价应关注成果本身是否在科学研究中取得了重大突破,而不是在《细胞》、《自然》和《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多少论文。

任胜利表示,近年来,国际期刊出版机构越来越关注中国的学术资源和市场,在现有的学术评价体系下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一些国际知名的科技出版机构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越来越多的国内科学家受邀担任编委会,争夺中国科技出版资源,加剧了中国地方科技期刊的发展压力。

一些接受采访的专家表示,国外出版机构的期刊上发表了大量高质量的稿件,这不仅移交了科技成果的发表权,还可能带来科研经费的浪费。随着科研实力的增长,我国有必要加快提高科技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步伐。

专家普遍认为,随着研究经费的不断大幅增加,我国学术论文的数量和影响力迅速增加,为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专家表示,只要出台一些解决问题的政策和措施,加大市场化和专业化运作,我相信中国的科技期刊将会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人民日报》(2018年5月21日,第18版)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科技期刊亟待“强身健体”(关注?科技期刊如何做大做强(上))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47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