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81字,读完约3分钟
在今年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中,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被列为下一阶段的主要工作。目前,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已经形成,将根据各方意见进一步完善后,尽快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这意味着中国第一部个人信息保护法即将出台。
近年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屡见不鲜。从电子商务、社交软件等网络平台到消费者信息的“跨境”收集,到黑客、“内鬼”等犯罪分子暗中窃取和交易用户数据,再到由此产生的垃圾短信、骚扰电话甚至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可以说,在便捷互联的数字时代,人们在享受技术进步带来的红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息泄露风险。这种情况不仅威胁到个人的合法权益,也为互联网的长远发展埋下了安全隐患。在这种背景下,通过立法来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网络是适时的。
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有利于完善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框架。据专家统计,我国有近40部法律、30多部法规和近200部规章涉及个人信息保护,在数量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从立法形式来看,这些法律有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领域,分散在各种法律法规中,难以起到威慑作用;在内容方面,许多条款重复重叠,有些条款抽象,可操作性差,难以在实践中有效实施。因此,有必要通过顶层立法,打通法律体系的“血脉”,完成法律条文的“深加工”,从而构建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体系,实现对个人信息的全方位保护。
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制定并不是为了禁止“数据金矿”的开采,而是为了明确个人信息的利用边界。面对物联网的未来,以高效便捷的生活方式交换信息和共享数据已成为时代的客观趋势。例如,旅游信息所描绘的“数据肖像”为城市交通的合理规划提供了依据;该平台收集消费者信息,可以改善用户体验。然而,便利不能取代安全,分享并不意味着滥用。有必要澄清哪些信息可以收集和管理,哪些不能随意违反;授权后哪些数据可以自由流动,哪些只能使用一次。只有以保护个人权益为准绳,在数据利用和信息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才能巩固用户的数据安全意识,使新技术健康可持续发展。
个人信息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法律很难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为了筑起个人信息安全的大坝,除了依靠法律法规的护航,还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齐心协力,共同参与。例如,执法部门加强监督,促进法律规范从纸面上实施;主管当局利用技术手段为个人隐私架设无形的“防火墙”;市场主体在数字时代加强自律,培养商业道德。只有群策群力,多管齐下,个人信息保护法才能发挥最大作用,个人信息安全才能得到充分保障。
个人信息保护已被纳入最近颁布的《民法典》。可以预见,《个人信息保护法》和《民法典》将共同构筑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大厦。有了专门的法律作为“后盾”,有了各方的共同努力作为支撑,非法收集信息和滥用个人数据的“灰色空空间”将会越来越小,个人信息安全的立体保护网络将会越来越密集。我们期待着一部成熟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早日出台。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织牢织密个人信息安全防护网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9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