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47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北京6月8日电:“北斗”引领智能小麦种植技术,使粮食生产更加“智能”
新华社记者于雯静
几天前,中国主要产粮县江苏省射阳县的临海农场挤满了人,机器轰鸣。在这里举行的现场观察会上,自主创新技术生产的北斗导航小麦无人收割机在金色的麦浪中齐头并进,谷物经过后返回仓库。
“今年的小麦生产依靠‘田燕王迪’实现了精确的播种、施肥、施用、灌溉和收获,节约了成本,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平均亩产可达1200公斤。”江苏省农业发展林海分局局长黄满心欢喜。
黄的“天眼地网”是农业和农村事务部十大领先技术之一——北斗导航支持下的智能小麦种植技术的重要内涵。该主导技术由南京农业大学智能农业研究所牵头,主要包括北斗导航支持的小麦无人播种收获技术、无人飞行器支持的小麦精确施肥与喷雾技术、物联网支持的小麦智能灌溉技术。
南京农业大学智能农业研究所副所长田永超表示,智能小麦种植技术将北斗导航、现代农学、信息技术和农业工程应用于小麦种植、种植、管理和收获的全过程,实现了生产作业从粗放到精细、从机械到智能、从有人操作到无人操作的转变。
这种智能农业技术的“核心”在哪里?第一,农业信息的三维感知。过去,农业依靠田间观察和经验,但现场数据有限,无法完全覆盖。现在,可以通过卫星遥感、无人驾驶飞行器和野外物联网设备建立“天眼地网”,定量、全面、立体地获取农业数据。
有了这些数据,如何确定种子、肥料、水和药物的施用量?田永超说,大多数农民根据经验施肥和喷洒药物。现在,智能技术可以根据气候条件、土壤信息、品种特征和植物生长情况,为种子、肥料、水和药物开出“良方”。
有了数字“处方”,如何实现它?关键是研发智能农业机械设备,整合农业机械、农艺和信息技术,让阿贝尔·塔马塔的“铁疙瘩”装上“活头”。
中国农业科学院种植机械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张文一表示,目前,空中空土地苗木三维监测与诊断技术、无人机支持的农作物精确喷洒技术、基于物联网的灌溉技术等单项技术趋于成熟。它已在全国主要小麦种植区得到示范和应用;小麦无人播种收获技术已初具规模,并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有望在近几年得到应用。
农业和农村事务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张野表示,随着我国农业发展由数量保证型向质量驱动型转变,急需选择和示范一批引领农业质量和效益转型升级的重大技术,形成一批贯穿农业生产生活全过程的优质绿色增效技术体系。 这不仅应确保目前生产足够的粮食,而且还应为未来粮食的可持续供应创造“能源”。
自2018年以来,农业和农村事务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技藏粮”战略,每年组织开展10次领先技术集成示范活动,着力从根本上解决主导转化的重大技术少、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慢、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分散等突出问题。项目实施以来,节水保优、油菜生产机械化、可控容器循环水绿色生态栽培、蔬菜全程绿色高效生产等一批领先技术得到了筛选和示范,为新时期产学研一体化农业技术推广探索了新模式。
张晔表示,今年要以稳定粮食生产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为重点,着力推进主导技术的集成化、实用化和简单化,畅通“专家—农业技术人员—示范展示基地—示范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农户)”的技术推广链条,实现技术与农业生产的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科技在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决定性作用。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北斗”引领 智慧麦作技术让产粮更“聪明”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10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