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970字,读完约7分钟
平安健康(检测)中心推出的移动ct成像车采用智能ai人脸识别系统,配有智能成像系统,检查结果直接上传到云平台,实现在线专家远程会诊。图为移动视频车的内部。
尚东照片
佩戴智能手表可以实时监控佩戴者的心电图、心房颤动等健康数据;通过远程视频,可以为偏远地区的患者进行多学科会诊;有了普通的智能手机,帕金森患者可以在家完成日常的运动功能评估...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已经与医疗行业深度融合,为人们的健康生活和医疗服务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智能阅读有助于医生诊断ct图像并有效检查患者
在短短的15秒钟内,COVID-19肺炎智能阅读系统就能对患者的ct图像产生智能分析结果。只用医生的肉眼看这部电影通常需要5-15分钟。
不久前,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公布了科技支持的COVID-19在抗击肺炎方面表现突出的人工智能企业名单。平安科技凭借这款人工智能辅助肺炎ct影像诊断产品榜上有名。
平安集团首席医学科学家谢对记者说:“我们研究肺病已经两年多了,这次COVID-19肺炎是另一种肺病。Ct图像在COVID-19肺炎的诊断中非常重要。大量的病人给影像医生带来了巨大的工作压力。迫切需要能够提高准确性和加快阅读速度的助手。”
春节期间,平安智能医疗技术专家黄凌云和他的团队讨论了为COVID-19肺炎开发人工智能产品的可行性。“人工智能电影阅读系统的主要原理是机器的深层学习功能。简而言之,我们使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视觉,并训练机器通过学习大量有标签的数据来发现数据中的统计规律。最终目标是使机器具有像人类一样的分析学习能力,识别和判断异常情况。”
一切都在与时间赛跑。2月9日,该项目正式成立。2月19日,COVID-19肺炎智能阅读系统在“安全和良好图像”远程诊断云平台上得到应用。自2月21日起,已覆盖包括湖北省在内的全国1500家医疗机构,大大提高了医生的诊疗效率。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平安科技的人工智能系统筛查出2万多名疑似肺炎患者,并协助医生进行进一步调查,累计智能读数超过400万。
不仅平安科技,许多人工智能企业也积极参与到抗击疫情的“战场”中。这些企业推出的肺炎ct图像辅助诊断系统、防疫控制机器人、智能温度测量系统、防疫控制出站机器人等智能技术,在防疫和抵抗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人工智能增强了整个诊断和治疗过程,大大提高了效率和准确性
“人工智能为医疗开辟了一个更大的空空间。智能医疗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可以赋予医生权力,并在很大程度上给医护人员带来便利。积累的数据和模型可以在未来集成到更多的人机诊断和治疗程序中,成为智能医疗发展的基石。”北京安贞医院常务副院长、心血管专家周玉洁说。
周玉洁介绍说,安贞医院每天要做两三百次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过去,它是手工制作的,从检查到报告需要4天以上。后来采用了数字坤公司的心血管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效率提高了一倍。”
在冠心病ct门诊检查阶段,人工智能软件可以准确检测患者的血管狭窄程度。“过去,通过眼睛,支架是在血管狭窄达到一定标准时放置的;现在是功能性诊断,在5分钟内人工智能可以对血管的狭窄和功能进行评分。我们的原则是,只要不影响病人的功能,就不要在病人身上放置支架。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这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进展。”
腾讯实验室主任郑表示,目前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深入临床一线,涵盖整个诊疗过程。从诊断前的疾病预测和筛查,到诊断过程中的辅助诊断和治疗,再到诊断后的随访和健康管理,我们努力创造一个智能医疗的闭环,真正帮助医生和患者。
周玉洁告诉记者:“过去,手工收集病人的病史非常困难,做结构化分析也非常困难。但是现在,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对患者管理和病情的分析可以实现结构化分层。例如,40岁以上易患心脏病的人的特征是什么,不同年龄的不同疾病意味着什么?疾病预防和诊断非常有帮助。”
在临床上,人工智能成像技术和“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被广泛应用。Ai根据图像、病例和患者体外诊断的一系列检查结果进行辅助诊断。据不完全统计,人工智能已经为肺和心血管疾病领域的数百万患者提供了辅助诊断服务。腾讯米英利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引擎,可以帮助医生识别和预测700多种疾病的风险,提高临床医生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Ai还为诊断后管理提供了便利。“使用视频分析技术更有效、更准确地评估运动障碍患者的状况,对患者进行分级,并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治疗计划。医生还可以通过手机与患者互动,实现患者疾病管理。”郑对说道。
“云医疗”弥补了基层医疗服务的不足,提高了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在更多专家看来,人工智能医疗还可以有效地补充医疗资源,帮助建设一个健康的中国。
“过去,每次我出去检查和买药,我都特别费力。我先坐电动汽车,然后坐公交车去市里。”李奶奶,北京市平谷区居民,70多岁。他住在山区,患有冠心病和高血压等慢性病。除了每周吃药之外,他每两三个月还得去市里检查一次。
去年12月,平谷区卫生与健康委员会和舒坤科技成立了京津冀初级医学影像人工智能中心。该中心计划在该地区和京津冀地区的25家基层医院和对口支援医院部署ai心血管疾病、ai中风和ai肺癌的筛查和成像产品,使这些地区的患者能够享受到国内“大专家”级别的智能医疗服务。
平谷区卫生与健康委员会主任金大庆表示,利用人工智能和模拟医院解决基层临床问题,不仅可以提高基层医疗水平,还可以快速收集、分析和预测疾病数据和区域健康趋势,开展重大疾病的联合防控,有效管理和预防重点人群和康复人群。
数字坤科技首席执行官马春娥表示,人工智能正在逐步向基层居民复制和扩展专家级医疗服务能力。“人工智能+医疗”的发展和完善将有助于弥补基层医疗服务的不足,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效率,有助于解决我国优质医疗资源相对短缺和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足的结构性问题。
“人工智能+医疗保健”仍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在政策、机制和技术方面加以改进
然而,许多专家也表示,中国的“人工智能+医疗”仍处于起步阶段,前景光明,但在政策、机制和技术方面仍需改进。
多家受访的ai企业表示,AI企业在R&D投入巨资,但由于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审批时间长,影响了创新产品的商业化和市场推广。希望我们在政策上加大对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的支持,进一步明确人工智能产品临床试验和安全性评价的标准和规范,加快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的审批。
专家表示,未来的“人工智能+医疗”值得期待,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诊疗方案,特别是对肿瘤、肾衰竭、心力衰竭等复杂疾病的诊疗。要实现这一目标,有赖于医学和工程学的进一步联合研究。
郑认为,目前制约医学人工智能发展的瓶颈一是缺乏医学与产业融合的人才,二是数据孤岛。“深度学习需要大量高质量的训练数据,但符合条件的医学数据相对较少,且医学数据相对封闭。此外,医学数据需要人工标注进行训练,这极大地制约了医学人工智能的发展。”
谢建议进一步推进医学大数据的有序开放和利用。从政策、法规和机制入手,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搭建政府数据共享平台,推进行业大数据应用建设。建议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入手,有效配合优质医疗资源,整合居民全周期健康管理相关数据,最终实现信息互联,为“人工智能+医疗”的智能化服务奠定坚实基础。
人民日报(2020年7月13日,第19版)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AI+医疗,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11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