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92字,读完约4分钟
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所”)作为一个新的研发机构,自成立以来,在北京市科委的大力推动下,进行了大胆创新,努力探索有利于人才引进、培养、激励和使用的“兼职雇佣和薪酬”新机制。
探索灵活的吸引人才的新机制
北京量子研究院成立于2017年,是由北京市政府牵头,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军事科学院联合成立的一家新型研发机构。
北京量子研究所的宗旨是瞄准世界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技术的前沿和国家在量子信息技术领域的战略需要,创新体制机制,组织和承担国家和北京的量子信息研究工作,推动相关成果的转化北京量子研究院院长薛其坤院士表示:“量子研究院不限制机构规格,不批准人员配备,为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人才,建立更灵活的人才吸引新机制奠定了基础。”
北京量子学院根据国家人才改革的精神建立的引进和使用人才的新机制。今年以来,北京量子学院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五家共建单位进行了沟通,就如何开展“兼职与薪酬”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鉴于各共建单位对兼职时间和报酬分配有不同的规定,北京量子学院坚持“一院一校”的沟通机制,一家公司谈、谈、签一家公司。
经过多次沟通,北京量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及其科研人员达成了“兼职付费”的共识,为科研人员创造了良好的创新环境,共享了创新成果,实现了三方共赢。今年6月,北京量子研究院与这两个机构及其兼职研究人员签订了“兼职聘用和薪酬”三方协议,并首批签约28名科研人员。据报道,到目前为止,量子研究所的55名全职研究人员和93名兼职员工已经全部到位。
探索科学人才使用的新途径
引进了“兼职和兼职”的科研人员。我们怎样才能打破资历的刻板印象,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经过与合作单位科研人员的详细讨论,北京量子研究院确定了“兼职和兼职”科研人员的“分类和政策”新方式:签约人员中的战略科技人才负责制定研究方向、开展学术交流和培养研究生;科技领军人才负责组建团队,带领团队解决科研中的关键问题并取得突破;年轻优秀的人才配合团队开展科学研究。
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属于什么?对于这一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北京量子研究院将采取“一案一议”的方式,根据“兼职和兼职研究者”的资金使用、仪器设备、研究内容和方向,通过三方协商解决。
同时,北京量子学院还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对“兼职和兼职”研究人员进行绩效评价,打破了“只论文、只职称、只学历、只奖励”的倾向,建立了基于“小同行”专家评审的行业评价机制。
探索新的高效的科学研究方法
在学科的边界很容易产生大的创新想法,当不同的学科交叉和融合时,很容易触及创新的火花。然而,最初的创新想法往往会超出现有的实验条件,许多想法受到实验设备的限制而最终放弃。
为了解决这一困扰研究者的老大难问题,北京量子研究院实施了与共建单位的设备共享机制,并完成了首批共127套仪器设备的共享。
北京量子研究所兼职研究员罗窨井在北京量子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提供的科研条件下,迅速组建了硅量子计算研究团队。其中,罗窨井负责提供理论设计方案,程不文为量子研究所兼职研究员,负责材料实验准备,袁为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负责器件加工,北京量子研究所新聘助理研究员,负责测量。北京量子研究所的访问学者,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研究员,负责硅量子器件和自旋注入的研究。
据薛其坤总裁介绍,北京量子学院将在总结推广“兼职和薪酬”经验的基础上,继续与其他合作单位沟通,并适时与合作单位及其科研人员签订三方协议。“同时,我们将积极探索全日制就业人才体系,开放人才流动、使用和发挥的制度和制度障碍,让人才更好地在量子学院平台上施展才华,为北京打造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平台。创新中心将增加其工资。”
《人民日报》(2019年10月23日,第12版)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北京量子院探索引才用才新机制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15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