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97字,读完约3分钟
科技特派员制度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成为“写地球论文”的生动实践
浙江武义的蘑菇,陕西宝兴的中药,白水的苹果,安徽砀山的油桃...如今,许多地方的特色农产品在市场上很受欢迎,这离不开一群人的努力。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和单位,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科技特派员”。20年前,科技特派员制度从福建省南平市起步,将创新的种子播撒到大地上,让科技在土壤中生根发芽,结出丰硕的成果,成为“在地球上写论文”的生动实践。
领导建立了11,500个企业或合作社,每年平均改造和示范26,200项先进适用技术,直接服务于6,500万农民...20年来,中国数十万名科技委员活跃在农业和农村生产的第一线,把科研成果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成为党的“三农”政策的宣传队伍、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创新和创业的带头人、农村扶贫的带头人。
科技特派员制度坚持人才下沉,弥补了农村振兴中人才的不足。在全面实施农村振兴战略中,必须把人才放在重要位置。科技委员制度通过挑选技术骨干和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动员科研人员和各种力量加入农业和农村地区的主战场。广大科技委员不仅成为高校和基层科研机构的“联络员”,也为其他有志于农村创新创业的科技人才开辟了渠道,为农村振兴积累了丰富的专家资源,建立了稳定的人才队伍。
科技特派员制度坚持科技下乡,走出了一条科技兴农的新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技进步和创新。广大科技委员在该领域建立了实验室,增加了技术来源的供应,突破了农业生产的技术瓶颈。科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已经解决,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现代农业生产理念可以进入农村和家庭,为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发挥重要作用。
科技特派员制度坚持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使农民更有成就感和幸福感。服务“三农”是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给农民看,带他们去工作,帮助他们赚钱”。科技特派员服务农民需求,提高农民脱贫增收能力,激发农民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在特色栽培、农产品深加工、农村文化旅游等领域。,广大科技委员培育了一大批带动一方经济、另一方富民的农村产业,创造了著名的地方特色品牌。
科技创新要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服务。20年来,科技特派员从基层实践上升到国家层面的制度安排,其生命力在于坚持初衷,扎根基层,从需求走向需求。广大科技委员也像种子一样生根发芽,让创新之花在祖国遍地开花。面向未来,要进一步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和政策环境,进一步发展和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同时加大农村科技人才培养力度,让广大农民用知识武装头脑,为科技扶贫和农村振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人民日报》(2019年10月28日,第17版)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让技术在泥土里扎根(创新谈)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15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