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89字,读完约4分钟

新华社北京7月9日电(记者朱)将于7月10日出版的第13期《半月谈》将刊登记者朱的一篇文章《科研成果从西湖速度中转化》。总结如下:

不久前成立的西湖大学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我校科学家团队自主开发的新型红细胞治疗技术最近已完成近1亿元的融资,即将进入临床试验。作为西湖大学第一个自主科技成果产业化改造项目,这项技术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迅速转化并被市场认可。“西湖速度”的诀窍是什么?

一小管血可以治愈一种疾病

西湖大学团队新开发的新红细胞治疗技术的原理是从患者外周血中获取造血干细胞,通过生物工程将其转化为携带药物的“治疗性”红细胞,然后在体外大规模培养后将其转移回人体,造福患者。

“我们可以把转化后的红细胞想象成一艘船,它可以把不同的药物运送到人体内,为不同疾病的治疗服务。可以说,这是一种具有可扩展性的平台技术。”开发这项技术的西湖大学的特别研究员高晓菲说,这项技术有望在从痛风到癌症和罕见疾病的许多疾病的治疗中显示其才能。以痛风为例,根据预测,未来痛风患者只需抽取约30毫升血液即可达到治疗目的,几乎不会给人体带来负担。

《半月谈》刊文:科研成果转化跑出“西湖速度”

此前,美国rubius公司提出的红细胞治疗技术需要从骨髓干细胞中提取原料。相比之下,高晓菲团队的成就具有原材料更易获得、更安全的优势,并有可能大幅降低治疗成本,这对行业而言更有前景。每个人都同意:卢修斯做得很好,为什么我们不能?

因此,西湖大学成果转化办公室应运而生。一个小小的“办公室”,他们能做什么?

另一条“轨道”是这样铺成的

在医药行业,新药的研发需要“10年100亿元”的投资。作为西湖大学第一个自主科技成果产业化改造项目,当新的红细胞治疗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第一步时,距离西湖大学获批成立只有2年零3个月的时间。

“从专利申请、法律咨询到投资者谈判,成果转化办公室全程参与,大大加快了项目落地的速度。”西湖大学成果转化办公室主任王说,在实验室外面,一条“辅助轨道”在项目开始时就已经悄悄铺好了。

改造小组对杭州10个区的资源、政策和产业集群进行了详细调查,最终选择了西湖区作为落户地点。然后,建立一个商业团队,找到职业经理人,分析结果的应用场景,并联系来自各个方面的投资者……一步一步、小心翼翼、有条不紊地进行。

在王看来,学校组建的转化团队可以在科研项目的商业化中发挥独特的优势:“学校总能比商业公司提前一步发现成果的商业价值,更准确地确定成果的市场地位。在转型过程中,学校自然有科学家的信任,能够更好地提供科学家信任的技术保密方法,能够妥善弥补科研与业务之间的信息差距。”

转型团队的愿景没有错。在新的红细胞治疗技术的转变过程中,杭州西湖区一路照顾它,陪伴它。西湖区专门为新的红细胞处理技术提供了2000万元的风险投资,同时为科技风险池提供了500万元的贴息贷款,极大地鼓舞了项目团队和投资者的信心。此外,新的红细胞处理技术通过评估获得了500万元的启动资金。西湖大学所在的云起镇也为在建公司提供了2800平方米装饰精美的空办公用房。

《半月谈》刊文:科研成果转化跑出“西湖速度”

让专业人士做专业的事情

“西湖大学的注意力集中在基础研究上,这并不意味着忽视成果的转化。”王对说道。

事实上,虽然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科研论文发表国和世界第二大专利国,但可以转让和转化的专利成果比例却很低。相比之下,美国斯坦福大学每年的专利转让量达到申请量的40%。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中国高技术企业的创新模式主要集中在商业模式创新和通过引进国外核心技术进行再创新,而拥有一定竞争力的核心技术的高技术企业很少。西湖大学作为早期专业团队介入的辅助模式,有望成为企业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的“深度孵化”模式。

什么是“深度孵化”?事实上,这是斯坦福的成功经验。该校拥有一支由40多人组成的OTL(技术许可办公室)团队,其中近一半拥有基础科学和商业教育背景的博士学位。他们不仅可以依靠专业培训来判断新技术的尖端水平和应用价值,还知道如何在象牙塔里很好地销售精彩的创意。

在西湖大学看来,在中国开展“深度孵化”,关键是让专业人士做专业的事情。发明技术的科学家不一定需要献身于公司的运营。成果转化的任务是吸引更多具有相关实践经验的人才,共同唱响这场为创新创造价值的戏剧。另一方面,正如西湖大学校长石所说,这样的探索也保证了高校师生能够真正把精力放在科学研究上,专心致志地在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半月谈》刊文:科研成果转化跑出“西湖速度”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31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