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14字,读完约3分钟
探险队正在建造中国第一个南极冰雪工程。
新华社(照片由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提供)
探险队员在西风带放置了浮标。
新华社(照片由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提供)
“雪龙”号破冰船载着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员于3月6日在南海航行,预计6天后将停靠在中国国内极地考察基地上海的码头。
在这次探险中,探险队经受住了南极洲恶劣自然环境的考验,克服了雪龙与冰山碰撞带来的各种困难,在科学考察中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在南极洲建造了第一个冰雪工程
探险队在泰山站建造了中国第一个南极冰雪工程。新建的冰雪工程完成了站区的能源供应、供热保温、融雪供水、污水处理、消防等系统建设,初步建成了极端气候环境下南极内陆风能和太阳能组成的新能源系统,在光伏电池、风力发电机、低温部件和特种材料等方面实现了关键技术突破,对我国南极研究站新能源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价值。
磷虾繁殖地的初步发现
虾是南极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探险队首次在阿蒙森东部地区进行了多学科综合考察,初步发现阿蒙森海东部的彼得一世岛附近可能有磷虾繁殖地,这为科学界探索南极磷虾繁殖地之谜提供了重要线索。
同时,科研团队对罗斯海和阿蒙森海6个断面的19个站点进行了全面调查,获得了一批珍贵的数据和样品,对罗斯海和阿蒙森海东侧海域夏季海洋的基本特征和生态环境有了基本了解。研究发现,阿蒙森海的浮游植物生物量低于罗斯海,但在特定海域浮游植物生物量很高,浮游植物对铁的响应高于罗斯海。
发现并获得新的古代冰芯区域
寻找最古老冰芯的钻孔位置,获取冰芯在较长时间序列内的气候和环境记录,是南极科学的一个重要前沿领域。“雪鹰601”固定翼飞机在本次考察中成功完成了对东南极冰盖冰脊B区的考察,发现冰盖深部的连续冰层结构已经保存了100多万年,冰脊B区最有可能成为获得150万年冰芯气候环境记录的新区域。
依靠“薛莹601”固定翼导航空平台,探险队成功完成了空首次放入海洋温盐深度计的试验,为南方海洋冰区海洋观测提供了关键技术手段,使中国成为少数掌握这一技术的国家之一。
核心技术研发取得新突破
这次考察从基础研究到核心技术研发取得了一些新的突破,正在重塑中国南极考察的主导学科和前沿领域。
――中国第一套监测浮标在西风带重点海域的成功部署,标志着中国在极端环境下的浮标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这将大大提高南海海气相互作用的观测能力。
――中国自主研发的极地水下机器人试验首次在罗斯海进行,并取得了成功。它的应用将极大地增强南大洋的综合观测能力,并有助于加深对南大洋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的理解。
……
“南极探险是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志。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气候变化,人类探索南极洲的兴趣和热情日益增加。”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队长孙波说,展望未来,中国的南极考察一定会取得更大的发展,对南极有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系统的认识,从而更好地造福人类。
(据新华社《雪龙》,3月6日,记者刘石平)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成果多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34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