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25字,读完约3分钟
最近,一家食品公司的工作人员在一个短视频平台上购买了一包虾米,货到付款后发现是“三不”产品。外观和味道与短片中介绍的完全不同。当工人申请退货时,他发现在平台上找不到订单信息。在他将自己的遭遇发布在互联网上后,引发了激烈的讨论,该平台已经启动了相关调查。
从电子商务平台和外卖平台,到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再到短信视频平台,网上销售食品的渠道越来越多,监管难度越来越大。在互联网的帮助下,有些食物很快变得流行起来,有些甚至爆炸了。然而,“网络红色食品”的安全性不可低估。
“互联网+食品”的新模式不断出现,给食品安全监管带来了各种新的挑战。最大的挑战之一是食品销售越来越隐蔽。
目前,网络食品安全监管的难点不是“无法跟进”,而是“鞭长莫及”。与电子商务平台和外卖平台不同,微信朋友圈和视频短片分享中出售的食品很难通过常规食品安全抽样获得。此外,食品生产门槛相对较低,因此大量“三不”食品通过微信、短片等平台销售。食品销售的信息与用户产生的大量内容混杂在一起,仅靠有限的监管力量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管理。
系好铃铛是必要的,“互联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应该通过“互联网+”来解决。在实践中,提供食品销售服务的互联网平台是监管的有力起点,是解决网络食品安全问题的“牛鼻子”。该平台应建立一个机制,以确保良好的准入。根据《网络食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网络食品经营者应当在网站主页或者经营活动主页的显著位置公示其营业执照、许可证或者备案证明。该平台应承担监管责任,大量数据生成并存储在互联网平台上,对其进行分析和跟踪是一种有效的监管手段。短视频平台有技术能力筛选出链接销售页面的发布者,并依法检查促销视频是否标有“广告”字样。
“互联网+”等智能监管手段的使用必须强调平台的主体责任,平台也应承担这一责任。当一些新平台着火时,他们忙于“押下一匹马”和扩大业务,经常忽视自己的监管责任。用户越多,责任就越大,平台不能只给用户分红,不管他们的权益如何。只有具备安全治理能力的互联网企业才能实现长远发展。
解决方案总是比问题多。我们可以看到,外卖平台使用天网和田燕系统来清理“黑作坊”,餐厅进行厨房的“直播”来推广明亮的厨房,农场通过给蔬菜和水果添加二维码来推广食品安全的可追溯性...越来越多的方法通过使用“互联网+”来确保食品安全。在智能时代,我们要不断创新智能监管,跟上市场创新的步伐,保护人民群众的“舌尖安全”。
《人民日报》(2019年7月3日,第19版)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用“互联网+”守护舌尖安全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37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