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56字,读完约2分钟
最近,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开发了一种新的锌碘液流电池技术。这种神奇的电池可以“复活”,有望作为一种大规模的储能技术,解决风能、太阳能等发电不连续、不稳定的问题,实现清洁能源的高效利用。
锌碘液流电池作为一种新型电化学储能技术,利用高比容量、高活性的锌离子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具有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的优点。此外,选择高比容量、高工作电压的碘对作为锌碘液流的正极活性对,进一步提高了电池的整体能量密度,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与其他锌基电池一样,锌负极的“枝晶问题”是其商业化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难点。
锌负极在连续充放电过程中,会产生不规则的锌枝晶,在循环过程中会不断生长出“树状结构”的枝晶,最终刺穿电池的隔膜,造成电池短路,严重影响电池的循环寿命。
如何抑制锌枝晶?研究人员想出了一个办法:通过优化膜结构和电解质,产生的锌枝晶不能通过膜;或者已经穿过膜的部分锌枝晶可以被自动消除。这个新想法似乎是相反的,但它实际上是一种顺势疗法,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来提高锌基电池负极的稳定性。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工学院储能技术研究部的科学家开发了上述长寿命自恢复锌碘液流电池技术。通过使用廉价的聚烯烃多孔膜和高稳定性电解质,电池可以长时间循环使用,短路后可以自我恢复。
这种新电池有很多优点,其中最棒的是它有很强的耐用性,并能“复活”自己。在充电过程中,聚烯烃多孔膜的孔被氧化的正电解质填充。锌枝晶在膜孔内生长后,被氧化的电解液可以溶解锌枝晶,从而防止锌枝晶引起的电池短路,实现电池的长寿命循环。
据介绍,研究小组进一步扩大了单电池,并组装了千瓦级电池堆。电池组仍能稳定运行,能效保持在80%左右,且仍具有短路恢复特性,有力证明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人民日报》(2018年6月1日,第20版)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电池短路后也能“自恢复”(新知)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48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