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22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甘肃酒泉4月24日电:飞行之旅,从这里开始——进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王少茂、王星、郎文海

四月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绿破土,处处洋溢着春天的气息。

4月24日,第二个“中国航天日”,记者走进发射中心。穿过南面的关卡和弱水河上的神州友谊桥,引人注目的是中国梦和太空梦的巨大文化墙。从远处,你可以感受到一代又一代宇航员征服沙漠并挺进Tai/きだよ的雄心。

这里的酒店和街道以航空航天的特征命名。宇宙路、天妃路、泰空路……甚至街灯都是火箭飞船的模型。

东风路是这个空间城市的主干道。东风路上最著名的建筑是东风礼堂。在这个礼堂里,我不知道有多少宇航员举起了他们的右拳,发誓要奉献他们的青春、生命和儿孙,发誓要把卫星飞船送上天堂。

中央电厂有这样一对父子士兵。父亲李振强于1974年参军并来到中心。他一直从事汽车维修。2005年大学毕业后,他的儿子李正华主动回到这里,接管了他退休父亲的班级,并继续默默无闻地为太空飞行做出贡献。

“沙漠里有一个家,我必须回到那里。”李正华说。

在距东风礼堂约10公里的地方,浅蓝色发射塔静静地矗立在中国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上。在这里,11艘神舟飞船开始了他们的飞行旅程,11名宇航员实现了他们的飞行梦想。

1999年11月20日清晨,神舟一号飞船进入了30分钟的发射准备程序。突然,操作员朱亮发现火箭精确指示显示仪的指针在左右摆动。

精确瞄准与火箭发射直接相关。如果方向偏离,航天器就无法进入预定轨道。

关键时刻,朱亮立即向指挥员汇报,并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提出了自己的分析结果:发射塔打开后出现电磁干扰,影响了精确瞄准电路的稳定性,要求立即手动瞄准火箭。随后,赵京华、岳全龙等技术人员迅速进入岗位,手动调整,终于在发射前10分钟实现了火箭的精确瞄准。

太空飞行不是小事,成败取决于毫发无损。在长期的科研实践中,中心培养了一支严谨细致、作风优良的科研团队。

“一点白发”的故事一直流传到今天。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某次导弹发射任务的最后阶段,操作人员王长山发现导弹本体的插头触点上有一根几毫米长的白发。为了防止与电接触不良,并确保发射万无一失,他赶紧小心翼翼地用镊子夹住它,并用细铁丝把它捡起来,但没有把它取出来。最后,随着一声骂声,王昌山煞费苦心地挑出了这条小小的白发。

飞天之旅 从这里启程——走进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钱学森知道后,特意收集了这份猪鬃。他说:“我想把它带回北京。”这是最典型的一丝不苟的作风,每一个科技人员都应该受到这样的教育。”

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从这里升空,搭载宇航员杨利伟远行,实现了中华民族在天空中飞翔的梦想。从那以后,10名宇航员被派往tai/きだよ……只有一直在这里战斗的宇航员知道这些辉煌时刻背后凝聚了多少心血和汗水。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飞天之旅 从这里启程——走进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60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