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528字,读完约6分钟
新华社Xi 4月23日电致力于航天事业,梦想终身学习,造就人才——记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教授陈石珍
新华社记者李勇、徐祖华、陈辰
"他一生的命运与国家航天工业息息相关!"在4月24日第二个“中国航天日”前夕,西北工业大学的师生们举行了事迹展览,缅怀一位逝去的老人。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教授陈世禄。
一年前的第一个“中国航天日”,这位为航天事业奋斗的96岁科学家在家中去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努力戴着助听器观看太空日的相关报道。”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家人和学生们都哀叹不已。
作为著名的飞行力学专家,他是新中国航天工业和航天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为中国新型飞机的设计和发展做出了深远的贡献;他开创了中国的航天工程科学技术教育,培养了56名飞行力学硕士和博士,其中大部分已成为该行业的支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一生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对党无限忠诚。虽然他去世了,但他的爱国情怀、科学风格和精神力量仍然激励着后人。
致力于报效国家和建设航次空的救国梦想
1920年9月,陈仕贤出生在浙江东阳一的一个农家读书。十几岁时,他目睹了日本飞机不分青红皂白地轰炸他的家乡,他有拯救国家的强烈愿望。“只有当中国拥有强大的空军队时,它才能不被外国敌人欺负!”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后,陈世勋先后任教于清华大学、东航空学院等。1958年从前苏联回来后,他随中国航空公司搬到了Xi。从那以后,他在祖国的西部扎根了近60年。
回国后的第二年,陈仕贤承担了筹建西北工业大学航空航天工程系的重任。从空航空到太空飞行,有一个词是不同的,但它是从零开始的。陈世勋和他的同事们赶到北京学习和学习经典,并从各种来源收集材料,为该部的成立做准备。在那些日子里,他们熬了一夜,1959年底,新的系正式成立,成为新中国第一个航空航天工程科学技术教育系。
20世纪60年代,刚刚步入正轨的西工大学航空航天系面临着被合并的风险。
"为了国防安全,你不能没有航空专业!"面对压力,他急着上诉,最后得到了支持,西工大航天系得以保留整个系统。当时唯一没有并入国家航空空学院的航空航天系保留了中国航空航天教育的“火种”,为90年代航空航天事业的大发展保留了人才队伍和研究力量。
多年来,西工大学航天工程学院(原航天工程系)为国家培养了7000多名空航空航天领域的高级人才,其中许多人已成为支柱人才。
学习了一辈子,追逐着太空力量的梦想
1956年3月,陈石珍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我要在科学研究上有所成就,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他入党时履行了诺言。
中国工程院院士于本水表示,陈世晓发展了一门新学科“弹性飞行器的飞行动力学与控制”,一系列前瞻性研究成果已在重大项目中得到应用。
早在20世纪60年代,当舒还是第七航空兵师的顾问时,他就将非定常空气动力学、气动弹性和控制理论以及液体晃动理论应用于工程模型,从而克服了液体晃动和气动弹性对导弹和航天器的“拦路虎”。
20世纪80年代末,在我国研制第一代捆绑式火箭的过程中,陈世晓和他的团队在没有任何参考数据的情况下,经过18个月的昼夜模拟验证,建立了动力学模型,最终达到了设计指标要求。
从绿发到白发,-刘一直在科研的前沿打拼。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展了载人航天工程的研发。为了保证航天员的安全,有必要掌握火箭故障检测与诊断技术。这个世界性问题的关键工程落在了陈世勋和他的门徒身上。
当时,他已过了法定年龄,但仍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在它的指导下,来自西工大的年轻学者唐硕最终确定了180多种故障模式,并通过“半实物仿真”提出了周密的解决方案。这一成就成功通过了评估,帮助神舟五号飞船走得太远。
“陈先生的科研生涯,正是他坚持忠于党的理想信念,追逐航天强国梦想的历程。”现任西工大航天研究所所长唐硕说。
勤奋的教育,高尚的作风代代相传
作为航天教育的奠基人之一,陈世勋一生致力于教学和科学研究。60多岁的时候,他还在教本科生,90多岁的时候,他亲自指导博士生。80多岁的时候,他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每天至少写500字的学术思考,这个习惯一直持续到他病重。
陈世勋的学生一丝不苟、勤奋好学,都有他的影子,这源于他近乎严格的学术态度。中国第一位飞行力学博士、西工大原副校长袁建平回忆说,陈在攻读博士期间,要求他每两周提交一份书面研究材料,以便给予进一步指导。
2013年,93岁的陈世晓的视力和听力不如以前。他的学生、西工大航天科学研究所教授王志刚将修改后的博士论文交给陈世晓审阅。没想到,几天后,陈仕贤把他和他的博士生叫到家里,拿出几份写满字迹的论文。原来文中公式的推导有错误,于是陈世勋戴上眼镜,耐心地解释了这个错误。由于视力模糊,他的鼻尖几乎贴在稿纸上。看到这一幕,王志刚大哭起来。
如果你什么都不说,你会找到自己的路。舒一生培养了56位大师和医生。学生中涌现出一批国家权威专家,其中许多人成为中国航天和国防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荣誉等等,但-舒总是勤俭节约,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并把他的大爱传播给他人。
陈世晓学习了一辈子飞机,出差时从来不坐头等舱,所以即使坐经济舱也要订一张便宜的机票。除了身体检查,他从来没有使用过院士可以享受的医疗资源。“我父亲总是说,如果国家的钱可以省,就一定要省。”女儿陈晴漪说。但对于自己的钱,陈世勋非常慷慨:他坚持捐钱给贫困学生、灾区人民和家乡的贫困村民。仅从2005年到2016年,就有100多张汇票。
2016年3月15日,也就是陈世勋去世的前一个月,他实现了最后一个愿望——将自己一生的积蓄100万元捐给学校,奖励优秀学生。“爸爸说,我现在不能带学生,我不能做科学研究,而且出去也不方便。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捐出我的积蓄,这是我对航天事业的最后一点贡献!”陈晴漪说。
一个已经用了60多年的柜子和一套已经穿了30多年的西装……见证了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陈世柱的卓越品质、一丝不苟的学术态度、严格的自律、勤奋朴实的做人方式、无私奉献和高尚的慈善境界都很好地传给了他的学生。他塑造了学生的性格、品行和品味,是立德·庶人的楷模。”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张伟说。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矢志航天强国梦 毕生治学育英才——追记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教授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60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