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74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北京5月24日电摘要:中国成功试采可燃冰是漫长旅程的第一步
新华社记者
本月18日,中国宣布将在南海可燃冰试采中实现187小时的稳定产气。这是首次在资源占世界90%以上、最难开发的泥质粉砂岩油藏中成功试采可燃冰,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中国南海的可燃冰被认为是未来全球能源供应的关键,中国的这一突破是漫长旅程的第一步。
可燃冰被称为天然气水合物,是水和天然气在高压和低温下形成的冰状结晶物质。在报告中,英国广播公司强调了发展可燃冰的重要性,并认为可燃冰有潜力成为一种“革命性”的能源,将在满足未来能源需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后一种主要的碳基燃料资源。
墨西哥经济研究和教育中心的能源专家胡安·卡洛斯·莫雷诺·布里德认为,中国成功试验开采可燃冰是能源领域的一大进步。他说,这一突破显示了中国在科技进步领域的巨大投入。面对世界环境的恶化和一些新能源开发的高成本,可燃冰的开发将为中国乃至世界未来提供新的清洁能源选择,并给一些受环境问题困扰的国家带来好消息。对于拉丁美洲国家和地区来说,这一试验采矿的成功可能预示着创新能源开发和打破技术壁垒的良好前景。
可燃冰的探明储量是巨大的。长期以来,各国一直在系统地研究如何利用这一资源获取天然气。除了中国,美国和日本也试图利用它,并在今年5月宣布了一些进展。
美国能源部下属的国家能源技术实验室12日宣布,将与位于奥斯汀的德克萨斯大学和其他机构合作,对墨西哥湾深水区的可燃冰开采进行研究,并于11日开始钻探。日本经济产业省资源能源厅4日宣布,日本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资源厅成功从日本近海海底埋藏的可燃冰中提取甲烷,但试验持续了12天,因出砂而中断,未能完成原定目标。
关于相关国家在可燃冰开采领域的实践,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可燃冰要用作能源,就必须解决诸如提高开采效率、降低开采成本和防止甲烷泄漏等重大问题。
德克萨斯大学杰克森地质学院的地质学家鲍勃·哈尔·戴奇参加了最近一次对墨西哥湾可燃冰的考察。根据他的解释,从可燃冰中产生甲烷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提高可燃冰储层的温度,另一种是降低压力,从而从中释放出甲烷。
“我不知道中国和日本采取了哪一种方法,要么一种,要么两种都采用。”哈尔·戴奇说,如果中日两国的技术符合“经济可行性”的要求,就意味着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他认为,两国目前的技术可以在一段时间内生产“有吸引力的数量”的甲烷,但要实现大规模生产,还需要进一步“打磨”。
俄罗斯国家能源安全基金副主任阿列克谢·格里瓦(Alexei Griva)表示:“必须考虑到开采能源的成本,消费者应该能够负担得起。”目前的可燃冰开采方法成本很高。”他认为开采可燃冰是一个面向未来的研发项目,需要一个过程来产生经济效益。
纽约州立大学斯托尼布鲁克分校化学和分子工程项目的联合主任德温·马哈詹教授也认为,可燃冰可能会成为一种能源,但这不会立即实现。在南中国海进行长期实验并在2030年左右实现商业开发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新华社记者、林、张嘉伟、吴昊、渤海综合报道)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综述:中国可燃冰试采成功是漫长旅程第一步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62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