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00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贵阳5月28日电(记者罗宇,孙棋)大家都知道,阿尔法围棋,无人驾驶,语音识别...这些熟悉的智能技术词汇是基于大数据领域的不断发展。大数据正迅速渗透到各行各业,就连我们“固定不动”的房子在接触大数据时也会“装备大脑”,并逐渐“苏醒化”。

“北方住宅的供暖逐渐抛弃了冬季温度的个人体验,依靠数据的记录、整合和分析来实现自动供暖。”2017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在贵阳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蒋易长期研究架构与大数据的关系,他接受了新华社的独家采访,谈论大数据与架构结合后将发生的变化。

蒋易认为,通过现有设备收集和分析数据只是最近十年的事情。然而,随着大数据的出现,人类的工作逐渐从定性分析转变为定量分析,这不仅给人类带来了许多机遇,也要求人类改变现有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过去,为了能够计算建筑物中人群流动的基本形式,我们只能允许学生在机场、商场和车站人工‘清点人数’。学生必须依靠肉眼观察和记忆来收集数据。”蒋易说,这现在看起来有点荒谬,但是当没有大数据概念时,它只能这样工作。有了大数据的思维模式和技术支持,只需要用相机观察过去的人流。通过信息交互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人员流向,预测危险情况的发生,实现智能监控。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大数据将给人们的住宅“装上大脑”

大数据与建筑行业的结合,如收集建筑能耗数据、分析和评估,有助于改善建筑能耗模式。“降低建筑能耗不仅是为了节约能源本身,也是为了便于国际比较。”蒋易说,节能目标和标准背后有一套总体定义,而不是简单地将耗电量从100千瓦时减少到50或30千瓦时。只有通过大数据的技术手段清晰地掌握过去的能耗数据,才能判断节能是否达到目标和标准。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大数据将给人们的住宅“装上大脑”

蒋易举了一个例子。他说,在刻板印象中,人们总是认为中国建筑比欧美国家消耗更多的能源,但情况恰恰相反。根据每平方米平均能耗,中国城市建筑的实际能耗在美国仅为40%,在日本为60%-70%,在欧洲为60%。

“区别从何而来?核心是,我们可以从大数据中看到它,而从建筑物中看不到它。”蒋易说,通过对大数据的全面比较,建筑物就像“装有大脑”,可以告诉人们更全面、真实、准确的信息。

在北方的供暖问题上,大数据带来的影响更加直观。“北方的供暖对空.人民政府来说是很平常的事情以前,它依赖于对季节和天气变化的人工感知,但由于天气太热或太冷而无法判断,因此无法达到精确度。”蒋易说,通过用数据反映普通人的家庭温度,让家庭用数据“说话”,就很容易精确控制供暖。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大数据将给人们的住宅“装上大脑”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62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