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23字,读完约4分钟
新华社北京5月29日电采访:“科学”和“工程”助力中医药走向世界
新华社记者彭伟·冯钰茜
几千年来,中医药保障了中国人民无尽的生命和繁荣。然而,用现代医学理论解释其治疗机理是困难的,在国外,特别是在发达国家推广中医药也是困难的。
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与中医药相结合,“科学”和“工程”正在帮助中医药更好地走向世界。
用生物技术挖掘“科学核心”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博鳌生物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景程日前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表示,为了更广泛地传播中医传统名片,有必要增加一个“现代”的核心,即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解释中医的治疗机理,这就是“科学”。
景程介绍说,为了使中医药更加“科学”,将现代分子检测技术与古代中医药的作用机制相结合的创新实验已经开始。“我们在清华大学建立了《本草纲目》分子版平台,希望从分子水平上分析中药的作用机制,使中药更容易在国际交流和推广中被接受。”。
《本草纲目》分子版利用新一代测序技术挖掘了数千种中草药粗提物和单体成分的功能,从而建立了基因表达谱数据库。今后,人们不仅可以研究古代方剂的作用机理,还可以方便地创制新的方剂。
景程说,制作《本草纲目分子版》就像把晦涩难懂的文言文翻译成世界通用语言,这一创新将推动中医药的国际化。
图像识别辅助中医诊疗
在景程看来,中医现代化除了“科学”之外,还离不开“工程”,即通过与现代工程技术相结合,中医诊疗可以实现标准化、数字化、网络化甚至人工智能化。
今年1月,中俄医科大学联盟理事会暨学术交流会议在北京召开。景程刚刚结束讲话,正要离开,就被俄罗斯几所医科大学的校长拦在门口:“你刚才介绍的中医眼科诊断仪很好。我们想看真实的东西!”
俄罗斯校长感兴趣的眼睛诊断仪是基于中医理论的眼睛图像健康成像仪。中医认为人体巩膜的特征与人体健康有关,将巩膜分为14个区域,可以分别反映人体14个脏器的健康状况。检眼镜将通过摄像头拍照记录巩膜上血管的分布、形状、颜色等特征,基于人工智能的图像识别系统将连续监测眼睛图像特征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分析人体健康状况。图像信息和分析结果可以上传到云端存储,也可以显示在手机或手表等可穿戴智能终端上。
第二天,俄罗斯远东国立医科大学校长在体验了这种视景仪的“魔力”后,立即表示希望在俄罗斯建立第一个视景仪中医药治疗示范基地。
中医“走出去”取得了初步成功
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接触到了中医,并对中医产生了兴趣。从药学、抗癌研究到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中医药“走出去”的“现代化”已取得初步成效。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供的数据,自2015年财政部设立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以来,已支持建设17个海外中医药中心。例如,江苏省中医院在法国巴黎设立了海外中医药中心。黄葵胶囊合作科研项目已成功完成临床试验,法国政府对该项目给予了专项资助。
中国医学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之间的中医药抗肿瘤合作,一直被列入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成果清单。双方牵头成立了国际中医药癌症联盟,许多国家的专家正在借助“现代”中医药,共同寻找一个良好的抗癌处方。
此外,北京中医药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联合开设了“中医-生物学”双学士学位课程,培养学生中西医结合思维。
景程说,中国有5000年的历史和文化,有2000多年的医学遗产记录,因此,中国应该使传统中医药成为一个独特的民族品牌,以更好地造福世界。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专访:“科学化”与“工程化”助力中医药走向世界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62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