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188字,读完约18分钟
晚上7点半,刚从工厂下班的王海军骑着电动车在苏州的夜幕中走着。 前一秒还是一条宽阔平坦的沥青街,两侧的工业地带和产业园不断从视线中闪烁。 搬到沈巷村,弥漫着拥挤的人潮、喧闹的音乐、市井油烟的味道。 沈巷村是苏州市木冒町的城中村,这里常年住着两万多人。 其中1.9万人是外来工人,王海军也是其中之一。 沿着沈巷唯一的商业街走了200米,沿着看不见的狭窄楼梯上楼,王海军回到了苏州工人家。 这一天全桂荣也回来了,作为家乡的老朋友和创始人,他们开始谈论往事。 水乡、城中村、图书室说“既不是江南也不是江南”,某个打工者形容沈巷。 在沈巷里,小桥不是拱形的,流水也是静止的,青石道、白墙黑炼瓦、斜檐小楼能让我想起书画的水乡。 沈巷村河澎湃情报记者沈文迪图只有密集在沈巷村各个角落的中介门、网吧、美容店、纹身馆、小吃店才能把人拉回现实。 长100米的小屋里堆满了小摊、水果店、杂货店,从早到晚地等着从工厂的公共汽车上下来的打工们。 89岁的苏州老太太坐在十字路口,一边说吴语,一边说“他们都出去赚钱了”。 过去20年,依靠以引进快速发展为优势的苏南模式,苏州开始开发工业园区,引进外资制造业,以吸引外资为手段,土地进行资金交换,在空间上寻求快速发展,到了年苏州gdp居江苏第一,全国第七 在这个过程中外来人口大量流入 根据公开资料,截至年末,外国人口比例占苏州常住总人口的36%,居江苏省首位。 全桂荣在这个时候来到了苏州 今年38岁的他来自广西桂林的农村,20年打工生活的一半时间给了苏州。 沈巷村一景的全桂荣图在想起刚走上打工之路时说:“我以为工人在打工,所以有时间去娱乐学习,做自己想做的事。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广东普宁的一家工作室当织布工人,不分昼夜每天工作12小时,在单位工作,睡觉也在单位工作。 床紧挨着机器,厕所紧挨着厨房 最后他意识到每天的生活除了工作还在睡觉。 除此之外,他必须忍受糟糕的饮食和没有安全感的治安环境。 有一天,他下班在街上走。 由面包车改造的“猪猞猁车”停在他面前。 他没有临时居住证,因此在上司救赎人之前被拘留了6个小时。 生活没有任何消磨,第一次发工资后,全桂荣花了十几块钱买了本《鲁迅全集》。 那是他第一次接触文学。 全桂荣说,自己从小就喜欢读书,但在乡下只能找到武侠和言情。 他读孔乙己、祥林嫂、阿q等人物时,深有感触。 “我第一次感到文学可以这样丰富而深刻地表现底层人们的生活。 “打工初期,苦闷和困惑一直陪伴着他。 他总是想“打工的生活为什么这么差”。 他2000年辞去工作流浪西藏,想在雪山结束自己的生命。 到了拉萨,他又犹豫了。 全桂荣说当时自己很幼稚。 他问自己是不是因为自己视野狭窄,知识有限而不能回答自己的疑问。 从拉萨回来后,阅览挤进了他的生活,打工,看书,睡觉成了新的三点一线。 舍友看见他每天穿着短裤在床上拿着书,床下也堆满了书,笑着。 “你神经啊,每天读这么多书,能上天吗? ”。 2008年全桂荣(右)回答者在图2008年,全桂荣来苏州打工时,有个朋友问他的打工经验,“这几年你为这个小组做过什么? ”。 全桂荣当时说:“我只是迷茫,没有做任何实际的事情。 “他认为中国工人群体的大规模流动是空前的,在书中找不到答案,只能自己摸索实践。 2008年末,全桂荣在沈巷村租了临街的二楼,除夕也不回去,留在房间里装电线,打书架,油漆,晚上打地板睡觉。 装饰结束后,他拿出很多书进来了。 2009年3月6日,位于江南水乡城中村的这个工人图书室正式开放,免费向工人提供图书借阅。 我清楚地记得文艺照片进入打工生活的时候,图书馆开放的前一天,江西省的一小群人来了,问我在做什么。 全桂荣告诉他这里要开公益图书馆,问他明天要不要一起发推广单。 小组答应了,全桂荣觉得他很客气,没想到第二天小组真的来了。 然后穿上西装,鞋子闪闪发光。 王海军在推广表上找到了图书室 2009年,大学毕业的他从家乡山东临沂带着行李来到苏州租给沈巷村,每月房租120元,每天吃不到10元。 戴眼镜的这个青年说话来到瑞典,刚来沈巷时,看起来和周围的工人格格不入。 “我觉得和他们不一样。 他们整天在ktv喝酒打牌。 我不想惹麻烦,也不想花哨。 “和全桂荣一样,第一次进入社会的王海军有抱负,但他很快发现生活是现实的——他想找一份与专业有关的工作,但由于年轻经验少等原因经常碰壁,最后妥协了。 他告诉中介企业,如果是能赚钱的工作,他想去。 后来,他加入了外资公司,每天在工厂的流水线上组装零件,王海军把当时的自己生活形容为“只有黑白两色”。 白色是工厂工厂的颜色 一个工厂有十多条管线,4500号人,分别穿着白色防尘服,戴着白色口罩,彼此不认识。 天花板上一排荧光灯,职场总是亮得耀眼 在工厂工作的王海军访问者的给图黑色是夜色。 每天等到下班铃响,已经晚上八点钟后,坐工厂的车回到沈巷的王海军走进黑暗的网吧玩了几个小时,最后回到出租屋睡觉,再等中午到。 为了省钱,王海军和另一名工人在沈巷村租了阁楼房间,五六平方米的空间里只有一张床,一站在床上抬起头就能接触到屋顶。 全桂荣调查发现,沈巷村大小只有270多间单身牢房,每间房子隔开出租,最低28间,最多43间,租金从每月100—500元不等。 这些房子有共同点,厕所和盥洗室都是共用的。 全桂荣说:“站不住脚喘不过气来。” "在沈巷上厕所是没有尊严的. " 沈巷租房的窥视图来自32期的“工人通信”,幸好不久,他的生活变成了新的“颜色”。 年4月,王海军在返回出租屋的路上,拿着张图书室编纂的报纸《工人通信》,但不介意,回去贴在墙上用于防尘。 偶然,他翻身看墙上的报纸。 刊登了工人写的复印件,行间记载着工人的日常。 第二天,他出于好奇走进图书馆,看见里面有人看书、弹吉他和打乒乓球。 五一快到了,有些人在排练节目。 王海军的融合几乎没有障碍,当天在大家的鼓励下参加了小品《谁是最伟大的人》的排练,从此每天下班后,他前往图书馆而不是网吧,然后陆续参加了诗歌的朗读和大合唱。 王海军找到了当年表演节目的照片,在简单的舞台上聚集了人群,这是他第一次在那么多人面前展示自己。 想起那天,王海军说:“我觉得找到了自己向往的地方,无聊的生活突然找到了希望。 “全桂荣说,有些工人第一次来的时候特别内向,不能紧张地说话。 如果你经常参加活动,你就可以表演节目了。 他自己也是。 年轻时的打工经验沉默寡言,不善于交流,在公共场合说话总是无辜的,脸红。 然后在工人的建议下,大家自愿形成文学小组、文艺小组、姐妹小组、普法小组等,定期开展活动。 王海军(左)和王治兴(右)以小品访问者的供图王海军参加文学小组,成为“工人通信”的志愿者,向社会工人征稿。 这时的图书馆不仅已经是提供图书借阅的地方,而且越来越多功能了。 共青团苏州市委于2009年进行了题为“苏州新生代打工精神文化诉求”的调查,在“最想参加休闲活动形式”的选择中,很多调查对象选择了所有列出的项目,69.5%的人选择了文艺和音乐学习,46.8% 23岁的甘肃省年轻人高港现在成了这里的常客,每天从工厂下班后,经过沈巷村,在图书室弹吉他和唱歌。 “有人说这里很热闹,在笑。 “高港说,虽然自己不擅长,但无论去哪里,背着吉他都是唯一的爱好。 叶忠林(左)和高港(右)在工人家门口合唱信息记者沈文迪图,从工人图书室到工人家的年4月国家统计局发表了《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其中在“城市农民工社会融合状况”中提到两个数据,一是城市农民工的社会活动还很单一,“业余时间主要是看电视。 选择参加学习训练的比例只有1.9%。 二是城市农民工依赖政府和法律维权的意识在提高,比例高于年均。 全桂荣也意识到“文艺不是万能的,有些工人的现实诉求,比如不能满足维权”。 “28岁的陕西人叶忠林从15岁开始打工,去年来到沈巷村时,图书室已经被称为工人之家。 全桂荣问他是否考虑来家里工作,这里缺少负责法律维权的身体。 叶忠林说自己没有那个能力,还是抱着试试的心情开始接触法律援助是在8年前。 年,全桂荣和叶忠林等人向苏州市民政局申请了民非公司的注册。 叶忠林说:“当时的社工被称为蓝天或白云,我们想被称为星星、苏州星之家。 “星星之家包括工人之家(社区活动和工伤工作)和爱小屋。 工人家景澎湃情报记者沈文迪图年6月的一天,53岁的四川人王治兴出现在工人家门口。 他左手挂绷带,右手拿着“工人通信”,根据上面的地址找来的。 两个月前,他在工地上被木匠骗了只做了15天,有一天自己大意了,左手胳膊被圆锯切断了,主神经断了。 后来,他被送往医院,除了忍受伤口的疼痛,他的心因无力而痛苦。 他担心自己是外地人,加上这个伤口是自己造成的,得不到赔偿。 “我们通常在工地上在承包商后面工作。 没有劳动合同,没有社会保险,没有任何解释。 ”王治兴说 他在养伤期间把每天的见闻写在散文《病房七友》中,生动地记录了在病房受到工伤的工人的故事和与承包商的调停经过。 来到工人家后,叶忠林指导他维权,最后从上司那里拿回了10万元的协议补偿。 但是王治兴认为不要这笔钱,不愿意付出健康的代价。 他的两根手指至今没有灵活性,手里的东西掉了也没有意识。 他在诗中是这样写的。 “健全的双手是如何灵活健康的。 健康的身体是我革命的本钱 现在受到工伤,为什么像改变了个体一样? 工作尽全力去了,但很难尽全力不听内心的声音 叶忠林表示,去年有3000多人就工伤赔偿、加班费、雇佣关系等法律问题来到家里,维权累计金额达数千万人。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很多工人对法律特别是劳动法几乎一无所知,不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 例如社保 王治兴说,工地上不能支付社保公积金。 “你去工地打工时,你在哪里想到这个? ”王海军在一次采访中说:“以前我认为没有必要支付社会保障和公积金,但是看到同事买药就可以报销了,看到同事买房也用公积金,我觉得这是个好事件。 但是,很多兼职都不想缴纳。 他们认为自己是城市的过客,有时担心人出钱也出不来。 志愿者为了更好地面对周围的工人推广,经常在“工人通信”上刊登工人的权益和维权常识,向工作上的治疗机构各发行一份。 另一方面,志愿者们也鼓励工人们用复印件记录自己的生活。 王治兴叙述了自己的生活。 “吃饭睡觉工作,赚钱也没怎么赚钱。 是啊,越穷越没办法打。 ”看到写复印件的时候,在另一个世界里,“拿笔的时候,心里纠结,涌起了很多感情。 我想用语言表达,但不知道怎么表达 慢慢写下去,感觉这件事会慢慢停止。 “最后的归宿王治兴离开沈巷村后,很少写作了。 一是没有那种气氛,二是上了年纪眼睛变差了。 他携带的塑料袋里有雨衣和笔记本电脑,其中记录着他在意的人——老甲。 如果老贾还活着,6月11日他才49岁。 老贾是江苏泗阳人,34年前来苏州打工,做过砖窑厂。 我捡过垃圾。 我卖过老鼠药。 最多的是在建筑工地做了小工作。 在苏州打工的时候,他睡过桥洞。 到了工地,就住在车间建的简易宿舍里。 工程住在哪里? 他还没有固定的工程队。 你需要哪个工地辛苦的工人? 他要去哪里? 长一两年,短一两个月 他在很多人看来也不住在便宜的租赁住宅里 年,老贾所在的工地靠近沈巷,那时志愿者们做了推广,他知道房子的存在。 从年夏天开始,他经常回家跑步。 参加工人家活动的老贾访问者供图王海军说,最初和老贾不太接触,只是觉得他话多,有眼睛障碍。 但是认知久了,他发现老甲是个非常热心的人。 “不管天气怎么样,即使相隔很远,只要家里有活动他就会来。 每天拿两个馒头做自己的晚饭,买零食和水果分给大家吃。 “全桂荣记得那时家里在沈巷做的推广。 老贾也不是害羞,拿着麦克风喊。 “不要错过九龙港澳的、路过。 “这是他年轻时卖老鼠药时织的顺口,浓重的苏北口音中有时夹杂着普通话。 老贾曾经说,工人家是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在这里得到了认可。 来到工人家后,老贾参加了文学小组,尽管只有小学文化,他还是热衷于写作。 据上海大学文学院郭春林教授统计,从年6月到年2月,老贾用手机在qq空间写了9万多字。 郭春林说,老贾一个人在陌生的城市开始了与乡村完全不同的生活。 他必须经常面对流动中的社会关系。 也需要重新建立他感情所需要的社会关系。 在留在家里的照片中,只要老甲出现,他总是露出笑容,很高兴。 他也学会了年轻人竞争“v”,但在其中一张照片上相反。 老贾参加文学小组的活动参加回答者的供图,老贾和工人们每次提起他的家人,他说自己有妻子,孩子上了高中,有一年暑假去他的工地做了一会儿。 其实全桂荣去过老甲的老家。 我知道他结婚了,但我妻子精神有问题不能生育就离婚了。 后来老甲的眼睛受伤了,没有组建家人。 老贾写了一份题为“小偷”的复印件。 文案是因为他多年没回老家了,有一次回家只是不开门一直呆在门口,亲戚们把他当小偷,不知道妻子回来后解决这个不自然。 家里的留言簿上写着:“儿子考上了大学,打工的爸爸该怎么办? ”。 工人们认为老贾爱面子或者向往,他用复印件表达了自己想象的形象。 郭春林说,没有流动性、不稳定性、安全感,而且高强度劳动和恶劣的生活环境可能会对人的心理和感情产生不利影响。 老贾必须自己不被视为替代。 因此,可以让家族故事“虚构”,摆脱民俗的偏见和歧视。 “所谓文学,不是在面对现实时,有想象美好生活的能力,把这种能力和复印件赋予它的形式的存在吗? ”郭春林认为这个秘密也是支持留在苏州的老贾的力量。 不幸的是,工人家成了老贾最后的归宿。 年4月的一天,老甲倒在工地上,马上被送往医院。 因为住院费用高,我决定回老家接受治疗,结果被诊断为“再生性障碍贫血”。 6月3日,全桂荣去老甲老家看望他,那时他已经站不住了,到了晚上昏迷不醒。 家人甚至想了喝猪血救他的土法,这显然没用。 生病的老甲失去了曾经的笑容。 回答者在图间老甲去过医院失血,人又好了,他对全桂荣说:“等着我们去苏州活动。 但是根治老甲的方法只有进行骨髓移植,他的家人负担不起。 6月19日凌晨,老贾离开了人世 埋葬时,家人把他的瓮和喜欢读的书放在一起。 全桂荣整理了苏州工地宿舍里老甲的遗物,发现了他床上有九本牛皮封面的笔记本。 其中写满了扭曲的复印件。 全桂荣把这些笔记本交给他的家人作为纪念。 甲最后在qq空间写炸诗是在去年5月29日,“舍不得村民往来,家田村互相很忙。 如果不贫血当书生,早就赚钱养家了 我现在没有力气去工作,只能经常和你一起玩 “老贾留下的9本笔记本回答者供应图“家”在哪里? 在老贾生命的最后时间,他需要通过换血来维持生命,每次消耗2000多。 这是他大半个月的工资。 对于贾先生的离开,工人们束手无策,感到难过。 一位工人说老贾在苏州工作了30多年,既不参加医疗保险也不支持。 他生病的时候,回到依然失败的农村去寻找希望是一场悲剧。 贾先生从去年4月开始学习《劳动法》,但晚了。 他为工人家作曲的歌作词。 “我的时间去哪里? 本来就被利用了 我想只做一条鱼,自由地在水中游泳。 我的时间去哪里? 如此冷酷无情 本来就被利用了,不像鱼水中游。 (老贾说在qq空间共享学习心得王治兴能体验老贾的状况,他说几年后可能做不到回家,回家也不知道做什么,他说他只想着现在。 “现在的生活是打工赚钱养家,不打工就赚不到钱。 “王治兴看到照片上的老甲,他说老甲像将军。 澎湃情报记者沈文迪图早在年11月,全桂荣就在工人家组织了以“家在哪里”为主题的工人独白,他有点邀请工人在dv前,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王海军那时还留着长发,刘海蒙着右眼。 (在苏州)让我回家是不现实的,不能种田,没有那么多工作,也不能出去”。 但是,在大城市生存很难,我不知道我家在哪里”。 七年过去了,王海军在工人家遇到了现在的妻子,生了孩子。 年,他在苏州买了40平左右的商品房两用公寓。 要说买房子的理由,他说他要明确自己不回故乡,要明确苏州有工人之家,有归属感,不想去其他地方。 他不清楚自己不是苏州人,说:“太好了。 但是有差距。 这个根系没有维持,我觉得自己是外来者。 “全桂荣和他孩子澎湃的情报记者沈文迪图,全桂荣没想到自己是苏州人。 即使他自己想这么说,也能深深地感受到王海军说的那种“隔阂”。 比如户口。 王海军说,不管是不是苏州户口,至少希望自己孩子的户口落在苏州。 年8月,在工人家里召开过以“教育公平”为主题的座谈会,一位工人说:“希望我们的孩子们能无障碍地去公立学校。 当时,为了孩子被学校接受,必须满足稳定的事业(劳动合同)、稳定的住所(居住证,前提是住宅合同)、稳定的收入(社保缴纳名单)。 据全桂荣称,沈巷这样的城中村只有宅基地证,一所房子提供5年内只有一个孩子上学的名额。 王海军下决心来买房子,但依然不符合买房子的条件。 根据年发布的《苏州市户籍准入管理办法》,只有购买市区配套商品住宅75平方米以上才能向公安机关申请户籍转移。 “在五六年前的苏州,我们夫妇即使咬紧牙关积累十年八年,也能勉强买到商品房。 但是,自从苏州房价上涨以来,这条路(买房子是定居的)对我们打工来说断了。 王海军说,现在希望重点定居,“今后几年还有希望”。 现在全桂荣把家放在吴江,在家带孩子,每天回家不方便。 这一天,他抱着孩子回家,在采访的间隙一边喂孩子一边弹高港的吉他。 到了晚上,王海军和高港一起唱了《单身情歌》。 他在《中国新工人:迷路和崛起》一书中首先写了序言。 人的行为取决于人的思想。 我们都打算意识到自己的状况,为更好的生活而努力。 王海军和高港是澎湃情报记者沈文迪图(本文来自澎湃情报,越来越多的原始情报请下载《澎湃情报》APP )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热门:城中村打工者的文艺往事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65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