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690字,读完约12分钟
对大居现象(大居社区)的有趣之处来自于在法国的生活经验。 我在巴黎郊外的两个大房子里生活过,对这些二战后建造的集体住宅和社区生活印象深刻。 在随后的论文撰写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大规模居住社区( grands ensembles )不仅是欧洲重要的城市现象,而且是与移民融合、公平正义相关的重要社会问题。 特别是2000年以后的严重郊外暴动,欧洲社会再次反省了“中低收入居民高度凝聚”的大居计划带来的负面结果。
年回国后,发现北京、上海、西安、武汉等中国大城市正在附近的郊外建设大的居住社区,而且规模远远超过了欧洲。
据统计,从1997-年开始,上海分三次在城市遥远的郊外建设了46座大住宅,面积130平方公里,移动部署的人口超过了300万人。 这三大住宅,建设时间越晚离市区的距离越远,建设规模也越大。
以宝山区村为例,截止日期前区村大居建设面积达到5.3平方公里,居民4.8万户,32个居民委员会,11万人(图1-1,图1-2 )。 这个面积是上海老城厢( 1.99平方公里)的2.7倍! 这不是全部,根据计划,未来的顾客村大居将继续向西北迅速发展,最终形成12平方公里的“新顾客城”(图2-1 )。
1-1.32居民委员会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大型居住社区问题的形成机制和计划对策研究”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的编制
1-2 .顾客村大居航空照片来源:顾客村新鲜事公众号
2-1 .新区城土地采用计划图像来源:区村新鲜事公众号
2-2 .以居住功能为中心的顾客村大居杨辰图
大居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社区? 首先,从土地招聘计划来看,12平方公里几乎是居住(图2-1黄色)和辅助服务设施(图2-1红色),产业用地少-就业单位的不足使大居几乎成为了“睡城”(图2-2 )。
其次,公共设施建设滞后,普遍存在“最后一公里”现象,选址偏远,大居民落户意愿不强,住房空闲率高。 最后,大居多被选为城乡结合部,甚至乡村地区。 这里名义上是“社区”,移居者也大多有城市户口,但“町内会”的管理系统还不健全,依然用乡镇的方法管理城市社区。 由此,大居的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在相当长的时间段内很难满足居民的诉求。 我们在调查中,把大居的这三类问题总结为“孤岛社区”、“无根社区”、“镇管社区”。
很多人认为这是成熟过程中新区的必须阶段,随着服务设施的完善,问题自然会得到缓解。 这也是我们选择顾客村作为研究对象的理由。 作为上海1990年代末最早的大居住基地之一,顾客村在20年的建设过程中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和教训,成为上海大的居住管理模板。 但是,根据我们的调查,顾村大居决不是“自然完全”的过程,而是包括政策设计、环境改善和社会管理等多方面的巨大系统工程。 这里遇到的问题相当有代表性,顾村对上海乃至全国的大居住管理有参考价值。
首先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顾村大居与外环线密切相关,地铁7号线刘行、潘广路两站也于去年6月开通采用,但在此之前,顾村和市区之间的巴士联系非常欠缺。 地铁开通后,大居内大部分社区到达地铁站点的距离普遍超过1公里。 考虑到这里的人口密度低、住宅空置率高、实际客流量远远少于计划客流量等原因,公共汽车企业充分的地面公共汽车路线开通延迟,上下班高峰时小区入口和地铁站出口黑车猖獗(图3 )。
3 .地铁站出口的黑车杨辰是年拍的。
4-1 .移动饭馆邢星图
4-2 .移动料理销售澎湃情报记者冯婧图
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一组社区商业和公共服务设施中,经常禁止移动烹饪销售的现象(图41、42 )。 服务设施的不足使许多移居居民选择再次回到市区租房,人口外流增加了更优质的商业和服务设施补助的难度。
为了阻止恶性循环,区村镇和宝山区政府年后制定了一系列措施:镇政府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与公共汽车企业协商,增加线路和发车频率,延长服务时间满足居民出行诉求。 将空置商业店铺全部回购,统一经营免租金包给北翼集团(原供销售社),根据居民调查重新计划商业状态(图5-1、5-2 )引进三甲医院(华山医院北院)和优质中小学(图6、图7 )。 政府供应地、城镇建设国际学校和养老院服务水平和地区影响很大。 为了消除居民的担心,还制定了中坚医生、中坚教师的对口服务计划。
5-1 .北翼集团大菜场澎湃情报记者冯婧图
5-2 .北翼集团大菜场澎湃情报记者冯婧图
6 .华山北院图像来源:顾村新鲜事公众号
7 .馨佳园学校课题组图
到年末,“最终公里”的问题逐渐缓和了(根据每年1000户居民调查问卷,大居住者的满意度达到了87% )。 这次城市散步的集合地点星巴克咖啡是年宝山区政府和星巴克企业谈判的结果。 要知道,当时上海市内的星巴克也很少,不能说是郊外的大宅邸。 (图8 )
8 .顾客村星巴克邢星图
关于町管社区的问题,居民有很深的体会。 从外观上看,大居和市区的商品房小区没有太大差异,但实际上,大居社区依然保存着很多“乡村”的痕迹。 比较典型的是西部的农民设置社区。 这里的土地征收和农民安置业完成了,但原来的建设村和行政功能依然保存着——这背后有农村土地和集体资产整理的历史遗留问题,有安置房产票处理滞后的原因,农民上楼后生活习惯和观念发生了变化 大居民遇到了事件,还是习性回到原来的村委那里做,有些村委保存了旧的岗位。
同一社区的配置村民大多来自周边的7~8个行政村,不难想象“城”、“乡”两个管理系统给新社区带来了很大的混乱。 大居虽然在空间上城市化了,但在人的生活习惯、社区管理方面依然留下乡村痕迹的“半城半乡”状态,是大居区分城市社区和乡村社区的重要特征。
无根社区的问题比较多复杂,关系到大居住者的社会构成。 今天的区村大居主要包括四种社区:市区流动安置社区、农民安置社区、经适房社区、商品房社区(图9 )。 从统计数字来看,这四类社区的居民人数分别占总家庭数的51%、15%、12%和22%。 其中中低收入居民(前3种)接近80%。
9顾村大居四类社区分布图商萌画
大居不是一天建成的,通过历史影像地图发现最初建造的菊泉新城(位于基地东部)出现在1997年。 这时是上海“旧城改造”的建设大潮。 之后,在2008年出现的农民安置社区(基地西侧的“好日子大家园”)中,优先安置失地农民显然是之后大规模城市建设的转移准备。 年,基地北部出现了许多市区搬迁安置的社区和部分经济住宅社区(馨佳园),同年南部的商社也首次有规模。 2008年以后顾村大居的快速建设应该与年上海世博会有关,也是执行上海“1966”城市体系计划( 2006年)的必然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从1997年到年,市区移动安置社区是区村大居建设的主线,从未中断过。 (图9-1、2、3、4 )
9-1 .历史影像图-1997-2002
9-2 .历史影像图-2002-2008
9-3 .历史影像图-2009
9-4 .历史影像图-
“动迁”是我们关注大居的重要原因之一。 移动不仅是地理位置的变化,也是社区居民生活网络的断裂和重构过程。 20年来,有300万人从市区搬到郊区居住,他们是如何重建自己的生活世界的? 新空间如何融入上海现有的城市结构,以及如何给流动居民新的社会身份?
许多学者对城市大开发背景下的上海移动现象进行了出色的研究,但越来越集中于城市地区的“移动目的地”,关注移动中的补偿政策、居民、开发者和政府之间的游戏等,对郊外地区的“移动目的地”的研究很少见到。 根据上海当时的政策,市区一移动,居民就分散配置在郊外的各种“移动基地”,先签字。 由于地理位置的分散,居民的社会网络追踪调查变得非常困难,这是我们有趣的地方。
对于社区居民生活网络的重建,我们进行了三项研究:一是部署居民来源地分布调查。 第二,移动部署社区内部的邻居关系和社区治理。 三是大居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对居民社会的影响。
根据顾村大居下辖32个居民委员会的抽样调查,市区的移动居民主要来自黄浦、静安、浦东、普陀、原镴北、虹口、杨浦及宝山8个区的移动区划,分为顾村菊泉新城( 1990s )和顾村馨佳园(每两次配置)
调查了其中一个典型的邻居,发现该地区的1755户居民中,迁徙者占91% (虹口区虹镇老街800户,静安区东斯文里400户,黄浦区董家渡400户)。 其中老年人、残疾人、低保户的比例相对较高,对大宅邸的公共服务设施不满,社区居民的意见一直很多。 年轻人为了就业和为孩子们读书,选择离开大房子回市区租房子,把空房子租给外来工人住,后者进一步引起了社区卫生和邻居的矛盾。 因此,这一附近逐渐成为老年人的病弱、低收入者、流动人口居住的问题社区。
据此,大居管理单元(相当于城镇事务所)主导,组织了“移动二地情”和“城乡一家之父”活动。 前者是迁移地、迁移地的街道和居委对接,通过相互慰问、座谈、聚餐等活动减少移民的陌生感,适应新的环境,融入新的社区(图10-1,图10-2 )。 后者是帮助上楼的农民尽快熟悉城市社区的生活习惯和邻里规律,处理流动农民和城市流动居民之间的矛盾。
10-1 .馨佳园动迁居民回老家,组织聚餐照片来源:年居委会拍摄。
10-2 .在社区内设置反面取得文化面板课题组图
除此之外,居民委员会还通过发掘移居居民中的热心人士,积极组建志愿者队伍。 用“脱衣舞线,脱衣舞线”的方法连接来自虹口、静安、黄浦三个地区的居民,理解彼此的交流,促进外来租客的关心和参加社区业务。
最后,社区规划师关心的问题是如何通过社区更新(包括公共服务设施的完整性)改善大的生活质量,同时增加居民交流的机会。 在调查中,我们经常感到大居内城乡居民之间、当地和外来居民之间的隔阂。 比如市区的移居居民认为区村的当地人太乡土了,当地人认为自己得到了2~3间安置房,远远优于来自这些市区的居民的经济条件。 如何使这些居民不仅在同一个町内,还包括不同町内的相互理解和包容,确立对整个社区的认同感和集体力,是摆在大居管理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年后,顾村大居加快了区内公共空间的建设:除了扩建和提高现有的商业街和社区广场绿地(图11 )外,还在河边新建了健身步道(图12 )。 西部40万平方米的龙湖北城天街大型综合体(一期)也开始采用(图13 )。
11 .商业街杨辰图
12 .河边健身步道课题组图
13 .龙湖北城天街杨辰图
大居南端,由城镇出资建设,还建设了以惠式建筑造型为主、区村诗为主题的菊泉文化街。 根据计划,这里将是未来区村大居社区文化建设的“新高地”(图14-1,14-2 )。
14-1 .菊泉文化街杨辰图
14-2 .菊泉文化街唐敏图
但遗憾的是,根据我们每年4种社区(市区流动、农民安置、经营住宅、商社) 400名居民的生活轨迹跟踪调查,大体上商业和文化设施在数量上大幅改善了地区的服务水平,但不同种类的社区 真正能刺激4种居民社交的地区是街道和料理店等以前流传下来的日常空间。 这种“小而精”的日常空间在大居中是最不足的。 这不仅提醒了大居治理者更加重视居民的实际诉求,还警告了规划者和建筑师们的“当然”设计手法。
在顾村大居二十年的城市化进程中,“区-镇-管理单元”三级政府在社区管理中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资和财力,大居的环境质量也大幅度提高,但动员居民社会的互联网和生活世界的重建依然重要。
[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大型居住社区问题的形成机制和计划对策研究”课题组袁志豪、仲望、盛番、石川淼、商萌、贾正哲等同学也为本文做出了贡献。 ] (本文来自澎湃信息,越来越多的原始信息请下载“澎湃信息”app )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热门:城市漫步·社群在造|从大居到新城:上海顾村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65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