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487字,读完约9分钟

张维为了接受现代快报记者的采访

“这就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中国力量” 上海人民出版社

政论类节目《这就是中国》自2019年初在东方卫视播出以来备受关注。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特任教授张维为也是如此受欢迎,儒教博学的演讲风格在时间范围内撒了无数粉。

最近,同名书《这就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中国力量》被江苏省全民阅读活动指导小组评为社会推荐的12本好书。 张维应邀举办了“书香中国全民阅读大礼堂”的网上讲座,直播当天引起了200多万网民的关注。 直播其余,张维接受了现代快报独家采访。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王凡张仟/文徐洋/摄

01

与倾向于娱乐化的其他电视综艺不同,政论类节目《这就是中国》可以说是屏幕上的“清流”。

每个节目都以最新的国际政治时事为切入点,明确说明中国模式的优势和特征,面对问题,不回避尖锐敏感的行业,向全世界展示真实立体生动的中国。 通过各期主题的演讲、讨论和讨论,张维传达了他理解的中国道路、他研究的中国模式和他构建的中国语言。 在最近的几次节目中,他深入阐述了世界“疫情对策”的中国负责人、中国“疫情对策”的科学技术力量等议题。

“我们制作这个节目的出发点,在我自己看来,被称为独创的理论研究。 这项研究经得起历史检查,经得起国际比较。 我们在节目里说这些话,国外也这么说。 翻译成英语没有问题。 能进行国际对话和讨论的比较强的中文。 ”。

节目的反响超出了张维为的预想,“证明观众有这样的指控。 因为我们的中国崛起到今天。 西方世界这么了解我们,有很多疑问,影响了我们国内的很多人。 我们必须指出他们的问题在哪里。 》他特别高兴的是,这个节目迷上了年轻观众,在年轻顾客多的视频网站“b站”上,节目的综合得分达到了9.7分,进入了纪录片类排行榜的前三名。

书籍的出版水变成渠道。 张维为了整理和修订节目半年内的27期稿件,命名为“这就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中国力量”,分为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四个部分,展示了对中国力量的最新思考。

02

如何使上层理论接地? 这离不开张维为的丰富经验。

张维中学毕业时,正好在“文革”后期,他当了三年工人。 1977年恢复高考,张维为了参加考试,于1978年进入复旦大学文科,学习英美文学专业。 但是,从小就在国际政治上有着深刻有趣的张维为,在国际政治系做旁听生。 张维为了回忆,那时的跨系旁听不容易,需要校长的批准。 “我去见校长了。 现在想想是有趣的经历。 ”本科毕业后,张维为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了两年的研究生,后来被分配到外交部的翻译室。

在外交部的翻译室里,他为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做了翻译。 “邓小平讲话的优势非常简洁简洁,经常会有两个字。 抗日根据地的时候,最大的心情是什么? 他说“辛苦”。 人说这个长征要做什么? ‘跟我来。 》中国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迅速发展”,就这样。 ”。

我翻译了五年。 1988年,偶然的机会,张维为去日内瓦的联合国总部做了同声传译。 “到了日内瓦以后,我特别想看书。 正好日内瓦大学有国际问题研究院,通过考试开始读研究生。 ”。

“在外交部的工作,通过每天与各种外国政治家接触,加深了对国际政治的兴趣。 另外,当时做翻译的时候,我们可以称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黄金时代,当时中国的领导人在谈论改革开放。 所以在海外读博士的时候,我这几年整理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全过程,从1977年开始一直整理,我想是1994年完成的。 ”。

因为在做中国的研究,张维为博士论文写了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意识形态。 “当时每年回国几次,实地调查了很多地方,采访了很多人。 之后也一直在做中国的研究,后来回来的次数很多,我想了回来。 ”。

03

在外交部当翻译的时候,出国的机会很多,所以张维去过很多第三世界的国家,1988年离开外交部的时候,去过近30个国家。

在外交部工作时,张维在北京接待了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 “我很清楚,所以每天都和他们在一起。 我问他走了多少国家。 他数不胜数,一百多”。 张维为回忆道。

“你觉得有一天能去100个国家吗? ”这是接触张维为,日后翻译,参加国际会议时,去了某个国家,有意识地去了周边国家。 “当时不容易,但很难拿到签证”去的国家越多,张维为的感触也越多。 去106个国家时,他开始写《中国三部曲》的第一首《中国震撼》。 这本书之后,突破了一百万本。

“访问了100多个国家,西方各国即使我没落也在走,所以我可能对这个世界有整体的把握。 有人虚构了美好的西方彼岸世界,像我们这样长期生活在西方的人,认为你必须实际追求。 西方国家确实有其优点,也有致命的缺点。 ”。 张维为说。 所以他们召集了小组学者,来上海办案。

经过近十年的迅速发展,以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为代表的一点研究机构和学者通过长期的理论研究,形成了哲学社会科学行业比较完善的、独创的对中国公路和中文的研究成果,“这清楚地说明了中国事件,世界事件

年6月,张维在上海与《历史末日与最后的人》作者福山讨论了五个关于世界形势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福山以“历史结束的结论”呼应冷战形势,各国政治制度马上走向欧美的理论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至今仍被提及。

“我们中国学者认为问题可能更彻底,我对他说‘不是历史的结束,而是历史结束的结论的结束’。 ”。 在新冠肺炎疫情后,福山接受法国《观点》杂志采访时,根据这次疫情对策的证明,体制不是问题的关键,而是国家能力,特别是人民对政府的信任。 ”。

“为什么我的预测比福山要准确一点? 因为我相信中国人说的“读万卷书,走万里路”。 我相信邓小平说的“听过枪声的士兵和没有听过枪声的士兵完全不同”。 只要你相信真实的情况,一定会得到同样的结论。 那就是政治研究一定要实地调查,接地,理解一个地方的政治文化。 ”。 张维为说。

会话

90后呢

中国最自信的一代

读物:你平时喜欢读什么类型的书? 请分享最近的阅读。

张维为:年轻的时候多读小说,后来少读了。 在大学最初读的是英美文学专业,那时也读了很多小说,但之后自己的有趣转向了国际政治、国际关系,所以读了很多这方面的书。 所以现在也喜欢读这方面的书,哲学书,历史书也读一点。

我想推荐最近读的书《美帝国的崩溃》。 作者是挪威资深学者,约翰·加尔顿。 不管预测正确还是不正确,他解决很多问题的做法和想法应该说对我们有启发。 他提出了常见的概念,称为“魔力”,帝国依靠世界的统治是“魔力”。 年疫情的崩溃确实是美国模式乃至整个西方模式“魔力”消失的关键一年,这是这次疫情给世界带来的最大变化之一。 而且,我认为这也是中国力量走向世界的关键一年。

读物:接下来有什么新作?

张维为:关于整个战争瘟疫,我想到了一本书。 在我们这次“这就是中国”的节目中讨论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概括,写了一些东西。 因为我认为这次的“免疫对策”改变了历史的结构,是人类历史上的大事。 我总是谈论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时刻。 可能几天或几个月。 后来,世界不同了。 这次我们看。

读物:你为什么说90年代是中国最自信的一代?

张维为: 90后是互联网的第一代,他们比父母知道得更多,所以变得自信了。 我走了一百多个国家,我觉得我们很多地方做得比别人好。 所以你为什么没有自信? 我认为中国人应该最有自信。 我们必须自信地看对方,看西方,看他们的优缺点,看我们的优缺点。 我们中国人有很强的民族复兴的想法,担心没有这样的自信就无法实现民族复兴。 但是,现在我们从大数据来看,我们的年轻一代,特别是90年代后期,可能是中国近代以来最自信的一代,所以我的担心大幅度减少了。

读物:你是“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的有力实践者。 我可以谈谈阅览对你的影响吗?

张维为:读书很重要,思考更重要,不通过读书学习思考,学习思考就无差别了。 读万卷书,走万里路是真理。 我自己这几年致力于阐明西方语言,构筑中国语言。 这样的解构造和构筑,通常是从经验方面发现问题,从理论方面来考虑的。 这样得出的结论是形成的理论坚定可靠的.。

张维为

复旦大学特任教授、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国家高级智囊团理事会理事、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学研究所所长、上海春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毕业于复旦大学文学系,获得日内瓦大学国际关系硕士、博士学位。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担任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英语翻译。 着作有《中国震撼三部曲》系列(《中国震撼》《中国感动》《中国超越》)、《文明型国家》《这就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中国力量》。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张维为:实事求是,说清楚中国和世界”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68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