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164字,读完约10分钟

青年作家周驰访问者提供图

周驰,1990年出生,四川乐山人。 去年出版了38万字的长篇小说《苔藓》,引起了文学界的关注。 评论认为,《苔》是李陈人对《大河三部曲》的师承痕迹很明显,但李陈人写的是成都地区,周驰写的是乐山地区。 周驰认为李陈人的小说带着听众。 我想虚拟的网民不是在读,而是在听。 他认为他从李陈人那里继承的是这几个,也就是“我手写我的嘴”。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是四川省的“说书人”。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陈曦

1

直到28岁,周驰一直住在四川乐山。 我住在一个叫乐山的小镇。 父亲是镇卫生院的医生。 周凯小时候大部分时间都在卫生院的集体宿舍度过。 成都一所大学毕业后,周驰应聘乐山广播电台,做了播音员,父母原谅了他,搬到了城市。 他也从那时开始写小说了。

一方面写,一方面工作,一定会被误解。 对他来说,被误解是工作。 周驰当时是收音机里最投诉的播音员,口吃、错字、念错等,不知道为什么,他们的领导对他特别宽容,他在那里工作了五年,到了年,工作单位改了,原领导离开了,他自己也很厚道。

压力还很大。 他结婚后背了房贷。 当时的收音机还是企业事业单位,享受着事业单位的福利,但在工资上比事业单位更灵活。 父母威胁他,说他辞职了,不打算一辈子找到这么好的工作,但他还是辞职了。

周凯觉得钱的压力他还能扛,羞耻的压力他扛不住。 “当时在做节目,每天都受到投诉,所以我们的听众几乎都是出租车司机。 有一次,我开车去广播。 司机问我在做什么。 老实说,他发出了奇怪的笑声。 你是周凯。 你能成为主持人吗? 啊,这样的事件太多了,我真厚颜无耻。 ’”

周凯说,刚辞职的时候是最不自然的。 其他作家跳出体制,靠稿费谋生,至少有稳定的稿费和版税,但他什么都没有。 他没出过书。 偶尔在杂志上发表小说,要看脸色。 被问到职业,只能等待就业。 幸运的是,就业时积累的积蓄暂时,妻子又暂时,然后写的长篇出版了,缓和了两年。 最近又陷入僵局了——虽说“《苔》的版税已经用完了”,但和刚辞职的时候不愧是不同的,至少被问及职业等,可以说是作家吧。

年,周驰离开乐山在香港待了一年。 因为妻子在那里工作,他去照顾她生活了。 完全不知道那里的语言环境,周驰不会说话,也懒得听,他以为它正好可以不干涉自己就写下来,确实写了很多,但后来都被他删除了。 “文学始终关注的是关系,在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为真空的环境中,不能太了解这些。 也许有人会,但我不会”周驰对现代快报记者说。

自觉自己不好写,他把那段生活的记忆也一起删除了。 想想就只记得火红的太阳和蔚蓝的天空。

去年周驰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创造性创作专业。 妻子对香港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不满意,所以夫妇一起去了北京。 他读的这个专业是三年制的研究生,已经读完了一学期。 现在因为疫情的关系,第二学期遥遥无期,他只能留在乐山,闲逛平安。 他捡到了旧前长篇的构想。 还很顺利,大写了一半。

2

年3月,周驰开始写《苔》。 那时他决定辞职,但还没有离开职场,手上有两个小时以上的情报节目。 他用了一个多小时的稿子,剩下的时间是在家写的。

“决定写这样的历史主题素材的长篇,发心还很俗。 我已经写了六七年的小说了。 一起写的朋友陆续出了书。 没有机会的话,就好了。 我签订了好几份合同。 最后因为这样的理由变黄了。 你认为什么样的小说不成问题? 因为只有历史主题素材的长篇,所以我写了。 等于证明自己作家的身份。 ”。 周驰说。

也许是因为这样的身份不安,他写得很快,如果不是前期的阅览和资料收集,这本书只花了7个月,但回想起来,那时的精力惊人。 他还得上早班,所以必须在早上7点之前起床,但晚上睡觉的时间,一天也比12点早,煮到晚上1点2点是常事。 他很年轻,去年去体检时发现心脏有点问题,我想那时掉了。 “那不是很好的健康写作方式”周凯对记者说。

《苔》有家族史的影子,里面的桑农刘基业是周恺根据叔叔的形象和个性写的。 叔叔和母亲是异母异父,叔叔父亲是周驰祖父的长兄,这种事实际上在旧社会是很多“收养”,但到了新社会,这个风俗就不允许了,在叔叔的成长过程中受到嘲笑。 也许是因为这个,叔叔性格变得乖僻了。 他结了短暂的婚,后来离开了家,没有孩子。 到90年代帮别人做长期的劳动方式工作,周年四季都穿蓝布衣服,愁眉苦脸,他透过典型的旧社会底层的人影。

关于“苔”李氏的家人,和周凯祖母的老家有关。 奶奶的名字叫李,父母是地主,她是独生女,奶奶家祖宗家周驰后来去看,已经没落了,但很大,原来的气派看得很模糊,本来应该是奶奶,但她父母后来收养了另一个儿子,阿姨

几乎从写作开始,周驰就以家乡乐山为故事背景,但每次谈论乐山,周驰都很虚弱。 他是个路痴,记忆力也极差,现在去乐山的话会在什么地方迷路。 很多街道的名字脑子里都是浆糊,他写的时候必须把地图放在一边。 历史等过硬的知识也是如此。 他剪成卡片,贴满了桌子。

据他说,小说是精确的艺术,这些“硬知识”只是规范的方法,他不想把它们作为小说的重要副本。 文化是另一回事,文化是体会。

周驰把乐山文化视为码头文化。 这是因为妈妈是航运公司的,他小时候认识的叔叔阿姨除了医生以外都是水手。 他们的码头在乌尤达、大佛景区旁边,从那里发货,沿着岷江,沿着长江,去重庆,去武汉,去上海,每一个寒冷的暑假,周驰都跟着他们开船。 他自己的经验和周围人的解释构成了他对乐山文化的理解。

“我把这个地方的繁荣和衰退归因于水运的繁荣和衰退,我把这个地方人的德彪西和包容视为过去码头生存方式的继续。 我想现在兴起的美食文化也来自这里。 在写作上,我写的地方和地方的人,自然散发着码头的气息。 ”。 周凯对记者说。

3

一位年轻的执笔者因为《苔》受到了很多关注,每次接受采访都被问及“处女作”,周驰一般是这样的口径——“我的第一部小说发表在年9月的《天南》上,那期被称为“方言之魅” ”。

但是周凯告诉现代快报记者,那是他“欺骗别人,欺骗自己”。 其实在那之前,他已经写了一年多小说了。 写幼稚的短篇,投“最小说”,投“人民文学”,写网络小说,10万字以上,天涯贴了一些片段后,千字30元卖给了电子出版社,没有签名权。

他更关注的还是有点独立的杂志,比如《独唱团》《大方》《鲤鱼》《橡胶》《读库》《缪斯超市》等,它们对周驰的魅力以前传达过文学期刊,这些刊物他基本上投过 “那个时候的投稿,直接在收件人栏里贴上公共邮箱地址,变更成《传阅名单》也很麻烦。 到现在才知道,这封邮件直接被过滤到垃圾箱里了。 ”。 周驰说。

认识《天南》有点晚,他印象中是年读了《天南》的《诗歌地理》才知道这本杂志,开始关注他们。 看了《方言之魅》征稿的通告,大致在当年的6、7月,截止日期已经快到了,周驰以为他们找不到合适的稿子,把匆忙写的小说变成方言来表达,意外地顺利发表了。 所以正确地说,《阴阳人甲乙卷》是周驰在杂志上发表的第一部小说。

周驰说,《天南》与其他刊物不同,更关心青年作家的培养。 那是因为对青年作家更宽容。 之后,他陆续在《天南》发表了好几篇。 所以,他想把更多写作的起点称为“天南”。

会话

时代与人的关系

应该不是河或苔藓

读物:去年,《苔》获得单向街文学奖,跻身“长江评论”文学排行榜长篇小说排行榜前五名,2019年好书排行榜也不少。 写作当初没想到这部作品会引起这么大的关注吗?

周驰:中国的好书清单太多,比好书多得多,可能有各自的关注点。 我不太清楚他们给了我哪个奖,毕竟是因为我年轻还是因为作品本身,但是也可以。 我是写小说,还是丢了一部,《苔》其实写完了,它所拥有的奖,特别是没有奖金的奖,和我真的没有关系。

读者:在评论中,我认为《苔》和李陈人《大河三部曲》有很多共同点,你对此怎么看? 从他那里,你继承了什么?

周驰:李陈人的小说总体上有明显的法国小说色彩。 他的意识也是当时的法国意识。 这和他的留学经验有关。 和他翻译法国小说有关。 但是你会发现读的节奏不是听觉的节奏,而是带着听众。 这与当时的法国小说不同,当时的欧洲早就形成了默读的习性。 这个节奏是视觉的节奏。 当然,在其他方面,我可能也受到了他的很大影响,但因为被隐含了,所以我也不想承认。 和前辈很像,其实是束缚,我最近两年完全没读他的东西。

读物:几乎从写作开始,就很清楚方言的写法。 你认为乐山话比其他地方的四川话有什么优势

周驰:乐山话的核心是下江语。 其实长江一带很多地方的方言都来源于下江语。 口音有点进化,语法和词汇还是下江语的系统。 以前江浙一带的诗文极其繁荣,这在很大程度上占了这些方言区,词和句都基本正确。 而且,可以继续古老的时代,可以说话。 外国人不一定能理解,但一旦落在复印件里,一切都应该能理解。 与四川省其他地方的方言相比,乐山语的特别之处在于土地遥远古风,它可能保存着入声。 有些古诗没有用普通话或成都语押韵。 但是,用乐山语读的话很押韵。 语言上也有“相因”、“四海”、“衣禄”、“轻神”等语言。 其他方言很少见,但用乐山语保存。 以前的长袍和下九流的隐语,也许江湖会渐渐远去,但有些进入了日常。 例如,“堂子”、“踏脚石”、“落教”等在乐山经常听到。

读物:你觉得“苔”还缺少那些吗?

周驰:很多遗憾,最大的遗憾是书名。 第一,看到朋友和网友的反馈,他们读小说,使用“无力”等语言,把时代看作河流,把个人看作苔藓,多少和书名有关。 这不是我的初衷。 在这本小说中,我最用力写的是税相臣,在他心中,有着确实的彼岸。 而且,他很清楚这个彼岸永远不能到达。 但是他愿意为此献祭,他的死是彻底虚无的,即使这样的个人是唯一的,时代和人的关系也不能是河与苔的关系。

周驰

青年作家在年《天南》上发表了小说处女作《阴阳人甲乙卷》,后来在《山花》《花城》《青年作家》等杂志上发表了小说20多万字,年获得了香港第五届新纪元世界华文青年文学奖。

《青苔》

周驰着

中信出版集团

本书从家乡重整家业的地方代码化李普福寻找新生儿替代和续家香火写作,以桑农刘基业两个儿子的不同命运为两条线索,穿插了甲午战争、庚子拳乱、新学兴起、科举结束、保路运动等历史性的事情,大清政权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为什么这位90后作家一出手就那么厉害”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69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