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706字,读完约9分钟
微评提示:
在前面的“技术和国运”系列的微评中,我们揭露过干隆帝、鸦片战争等历史片段。 “康干盛世”的残照消失了,但“天朝上国”的梦想依然在继续。 几年的情景,没想到来自大海的巨炮会完全醒来。 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 外表坚强的清朝,落后而虚弱的一面很明显。 太平天国、同光中兴、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一系列精彩的大事件不久将轮流上演。 这是在打开“三千年从未有过的变局”(李鸿章)的宏伟背景下,我们今天想说的主人公伍秉鉴,“晚清初富”乃至“世界初富”的命运沉浮,如此引人注目。
伍秉鉴,祖先是福建商人,出生于广州,是“广东十三行”的代表人物。 他不仅在中国商人史上很有名,在西方也很有名,连世界史都可以编号。 2001年,美国华尔街日报(博客、微博)刊登了《纵横千年》专辑,统计了“1000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 选出了六个中国人。 分别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刘瑾、和珅、宋子文、伍秉鉴。 老实说,这个结果有点无厘米头,因为前两个人是皇帝,刘瑾是大宦官,和珅像宦官。 “普天之下,也许是王土”吗? 创造财富是什么? 宋子文是“四大家族”的代表人物,不说。 只有伍秉鉴,充其量是“小富二代”,家族不太有名,也没有背景。 他为什么成为了“首富”和“世界首富”? 这必须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开始。
今天中国经济的版图,广东省坚定地占第一位。 珠江三角洲繁荣,两个“一线城市”广阔,深双星闪闪发光,广为人知。 但是在古代,情况不太好。 岭南长期被认为是烟雾荒凉的地方,鄙视被驱逐的地方,生活艰苦,谁也不想去,历史上什么名人都很难出现。 这是因为医疗水平下降,对湿热之地和蚊子容易传播的疟疾无力。 二是航海技术还不发达,沿海的商业价值不那么明显。 但是,经过大航海时代( 15世纪末―17世纪,说明后到清初),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来自西方的远洋巨船纵横招聘,即使在远处的欧亚大陆也可以通过海运轻松地交换物资。 这样,沿海城市的历史机遇当然包括与南海相邻、内陆水系发达的广州市。 发现来华贸易的外国商人越来越多,康熙三十二年( 1686年)暂时缓和了海禁。 广东,地方政府招聘了13家比较有实力的小贩,指定他们和洋船外商做生意,代海关征收关税。 从此,有名的“广州十三行”诞生了。 干隆二十二年( 1757 ),为了安全,清廷再次确认海禁,下令关闭苏、浙江、福建三处海关,外国商船指定只能在粤海关-广州一地通商。 通商的中介是(此时不仅仅是13家公司。 但是大家已经有习性了,所以叫十三行)。
这对十三行商人来说,就像特大馅饼从天上掉下来一样广州城也因此受益颇多,越来越繁荣。 读近代史就知道和古代史不同,有很多核心人物。 “天王”洪秀全和天堂诸王、“维新领袖”康有梁启超、革命家孙中山、叶剑英元帅,都是广东人。 广州市也成为历史革命运动,如黄花岗起义、国民革命军北伐、广州起义等重要策源地,其实与这种“政策红利”有关,先看世界,与风气之先有关。 在13行中,经营最好的是怡和洋行。 然后在伍秉鉴( 1801年舵)手中达到了顶峰。 从现在看到的资料来看,伍秉鉴确实是商业奇才。 他不像以前传下来的中国商人,像现在的大型跨国公司的ceo,像200年来回来的人物。 例如:
——他是以前流传到社会上的官商,给朝廷捐了一大笔钱,在三品顶上挂花翊,熟悉清廷的各种规则。 完全理解西方商人的做法,依靠相互贸易发财了。 他的怡和洋行与欧美各国的重要顾客密切相关,可以在东印度企业、美商、散商中左右。
——他从事以前流传下来的商贸利益,国内有大量的房地产、房地产、店铺等,而且认真创新,当时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进行铁路投资、证券交易,进入保险业务等行业,利润丰厚。
——他不仅是成功的商人,也是英国东印度企业最大的债权人东印度企业在资金周转不灵时总是向伍家借款。 他的计算能力惊人,据说根据英国商行号码保管的一百万元期票计算出的利息和兑付时的数量没有差异,使外国人感到吃惊。 他也知道“依靠捐款”的美国商人岌岌可危,自己打破了7.2万两的银票借据,挽救了危急关头。
那个时代,再加上深耕商业流通、国际贸易、房地产投资、证券金融几个行业、长袖善舞、左右逢源,以及以一个大国为背景,与世界外商几乎垄断合作的垄断经营权,几十年来,伍秉鉴终于积累了惊人的财富。 根据他自己1834年的统计,对全房地产、店铺、英美两国的贸易和投资资本,约为2600万辆白银,相当于今天的50亿美元吧。 清末,这是世界上单一商人拥有的最大财富。 就这样,伍秉鉴登上了“第一笔财富”,在西方很有名,在外国人眼里成为了“世界第一笔财富”。
拥有这样惊人的财富,难道总是要享受财富和基业吗? 完全出乎意料。 吴先生做了“个人资产判断”的5年后,林则徐虎门出售了香烟。 第二年,鸦片战争爆发了。 这场战争与其说是大英帝国征服清帝国,不如说是贸易争端:英国人的需要是改革和缓和贸易体制,允许全面自由通商。 你不答应吗? 那就让大炮说话。
有趣的是,在这场战争中,吴首富坚决与清廷站在一起。 第一笔慷慨捐款捐赠了十万二千元巩固广州城防。 英军曾经很久也攻不下,但没用。 英国坚船利炮沿岸线摇晃北上,几乎走到尽头,一年多来彻底炸毁了沿海的许多城堡,最后完全破坏了清廷的自信,没办法,签订了《南京条约》,赔偿了白银600万两。
朝廷不放过包括伍秉鉴在内的广东十三行,要求赔偿300万两。 光伍赔偿一百万两。 在此之前,为了弄清和英国人做鸦片生意的关系,面对钦差大臣林则徐的指责,他已经大放血,赔了一大笔钱。 伍家的资本力量很大,但流动资金也几乎用完了。 其实,更麻烦的是,这场战争失败后,中国不得不打开厦门、宁波、福州、上海等大量通商口岸,广州十三行的垄断特征,再也没有回来。 这一年,已经70岁的伍秉鉴对自己地位低下感到愤慨:什么三品都没戴,其实什么都没有,任何地方的小官都可以欺负和剥削他。 又焦虑于怜和行的未来,终于猝死了。 之后,曾经富甲天下的广东十三行逐渐走向没落,多个小贩相继破产。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突然的火灾来到十三行街,变成了曾经的繁华、灰烬。 现在我们也只能从仿造的古迹中寻找它居住的光辉。
“他看着高楼,看着他宴会上的客人,他的大楼倒塌了”。 伍首富出身平民,缘分把握机会,苦心经营了几十年,用真正的本事赚了万贯的家产。 事业如日中天,荣登是“世界第一财富”,不愧是一代商业奇才,有资格载入历史。 但是,不久在鸦片战争的炮火中,花无奈地凋谢了。 这是为什么? 让我总结一下:
那样的话,体制独占经营的财富,终究不会长久。
伍氏商业才能更强,没有清朝“海禁”的垄断经营权,不可能那么辉煌。 这么大的清,gdp在世界上很重要,外贸生意很难只让几个洋行做,不发财。 一百多年后的香港,长期以来作为大陆接触外部世界的唯一窗口和通道,与当时广州的“一口通商”地位如何相似? 随着大陆20世纪70年代后期经济的崛起,香港不断走向辉煌,但大陆不断开放,特别是入世后迅速壮大,香港反而逐渐衰退。 这和十三行快速发展的轨迹一样。 香港一代的“废青”,连常识都不擅长。
第二,无论清朝商人多么富有,毕竟是弱势群体。
在农耕立国数千年的社会大一统体制下,“士农工商”的顺序是无法谈论的。 农夫,天下之书。 商人,天下末日。 不要本末倒置,也要服从“士”——官员体制的权威。 林则徐是罕见的清官、正人君子,对伍秉鉴这样的商人毫不掩饰其厌恶感。 找理由卖鸦片,马上抓住吴儿子。 上下打点,花钱脱罪无数。 其实根据考证,伍家的生意还是以体面的茶叶、丝绸为主,没有卷入鸦片。 朝廷也很清楚十三行的“体制红利”,所以擅自捐款,支付巨额战争赔偿金。 在这样的环境下,“资本主义萌芽”,很难啊。
第三,乱世中,在巢下,最终很难结束鸡蛋。
这是最容易理解的。 伍秉鉴发家的来源是利用奇怪的体制,和外国做独门生意牟取暴利。 难道林钦差落到天上,以十三行为中介和外国人谈判,收集全部鸦片,没想到破坏。 英国商人极端不满,游说政府,发动鸦片战争,晚清七十年的乱世,即将开始。 十三行,伍秉鉴,利益只是矛盾的焦点。 原来希望左右逢源,结果两个大国兵荣见面——在船坚炮利的威胁下,大清不能瓦解军队,包括林则徐在内的一些钦差,失去了官方罢工、配给军,最终只能屈辱地打赔偿金。 这时,既没有财富也没有力量的商人,怎么能保存下来呢? 读了历史,不由得叹了口气。
“历史中的第一部财富沉浮”系列的微评将不会继续。 感谢作者程信博士的大力支持。
延伸阅览
【微评】首富的小心:高! 真的很贵!
本文是微信公共平台:首次在启真阁发表。 复印件是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搜狐网的角度。 投资者据此,风险请自己承担。
每日经济信息10点丨世卫组织:尚无确定证据表明持续人传人,正密切监测;美的集团外资持股比例达28%;亚太市场普遍下挫,富时中国a50指数期货跌1% 易会满:新证券法的施行有利于增强市场信心;中国中药协会因违规表彰鸿茅药业被处罚 因违规评选鸿茅药业为社会责任明星公司 中国中药协会被罚20万元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微评】穿越回去的跨国CEO?为何下场如此凄惨?”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69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