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08字,读完约3分钟

人民网北京7月25日电(赵)7月22日至26日,首届国际小麦大会在加拿大萨斯卡通举行。来自国际农业研究咨询组织、国际玉米和小麦改良中心和其他世界知名研究机构的900多名科学家聚集一堂,交流小麦研究的新进展,如品种改良、新育种技术和遗传多样性。

目前,世界农业种植面积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40%,产生了约四分之一的人类温室气体排放,而世界上72亿人口中仍有8.2亿人生活在饥饿的边缘。“与此同时,预计2050年全球人口将增至98亿,粮食需求将增加56%。”普林斯顿大学和世界资源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蒂莫蒂·d·search inger在会议的主旨报告中指出。

如何在不增加耕地面积和造成气候灾难的情况下满足新的粮食需求并养活新的数十亿人口?Searchinge认为,在改变饮食习惯和减少食物浪费的同时,必须实现全球农业生产的重大变革,迅速改进生产技术,培育新的作物品种,并迅速适应气候变化的挑战。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满足了人类20%的热量和蛋白质需求,是全世界89个国家25亿人的重要主食。其中,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生产国和消费国。小麦是中国除水稻和玉米以外的第三大粮食作物,面积2400万公顷,年产量超过1.3亿吨。

“小麦需要减少土地使用,同时养活更多的人,以实现可持续农业。未来30年,小麦需求预计将增长60%,气候变化给小麦生产带来了不可预测的影响。我们必须解决这个复杂的问题。”国际玉米和小麦改良中心主任马丁·克鲁普夫强调说。

科学家们正在通过全球合作、种质交流和创新方法共同努力解决这些问题。“例如,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小麦的温度响应机制,并通过综合利用遥感、遗传作图和生物信息学等技术,使小麦更能抵御高温和干旱。”克鲁普夫介绍道。

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正以多种方式应对上述挑战。除了与实际应用直接相关的新品种和新性状的研究外,还有以小麦基因组测序和染色体精细定位为重点的科研团队,为分析小麦基因组的进化和驯化提供高质量的基因组信息,加速栽培小麦的遗传改良和分子设计育种。

然而,searchinger认为,除了通过育种改良提供合适的种子,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在于机械化和适当的监管。其中,适当的监督尤为重要。例如,基因编辑技术在作物育种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但“要实现实际应用,政府需要选择正确的监管路径”。

“粮食安全涉及育种科学家、农民、政府决策者、经济学家、专业传播者和其他方面,绝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Searchinger说,“要实现零饥饿,各行各业的人需要共同努力。”

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遗传发展研究所和华中农业大学的5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目前,我国对小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因组、抗病虫、抗旱、营养等方面。除了地方自主创新,国际合作对于相关研究的突破也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种植国。它在小麦研究上投入巨资,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它也为促进南南合作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期待着今后促进与中国的实质性合作。”马丁·克鲁普夫评论道。

据悉,国际小麦大会是国际小麦遗传学大会和国际小麦大会的结合体,旨在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强交流。第二届国际小麦大会将于2021年在北京举行。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小麦育种研究助力应对世界粮食危机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37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