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41字,读完约3分钟
只有真正减轻科学家的压力,充分信任研究人员,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研究环境,才能造就一流的创新人才。
据媒体近日报道,启动实施近一年的“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七项行动”已初见成效,广大科研人员反应热烈。截至目前,32个部委和37个地方完成了“只有论文、只有职称、只有学历、只有奖励”(简称“四只”)的清理工作并提交了报告,清理行动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在国家重点R&D计划中,需要在项目层面填写的现有36个表格简化为6个;“长江学者”的任职期结束后,这个头衔就不能再用了...
由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起的减负行动包括7项行动,即减表、解决复杂报销、精简品牌、清理“四只”问题、精简考试、共享信息和改革众筹部门。每一项都是长期困扰研究者的“慢性病”,也是研究者反映的最强烈、最集中的问题。以复杂费用报销为例,虽然国家近年来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着力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管理方式,如简化预算编制等,但在具体实践中,“科研人员转资金”、“有钱不能花,但不花钱”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例如,一些本可以合并的科研检查和科技计划报告也占用了许多科研人员的精力。这项减负行动是研究人员的目标和期望,这肯定会对中国科学界产生重要影响。
“创新的唯一途径是吸引人才。”目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但关键核心技术和原始基础研究仍存在许多不足。为了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弥补不足,迎头赶上,抓住机遇,最关键的是要充分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和潜力。只有真正减轻科学家的压力,充分信任研究人员,消除一切不必要的繁文缛节,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研究环境,才能涌现出一流的创新人才。
这四个部门已经联手减轻了科研人员的负担,这可以说是搬了真情,但我们仍然需要看到这项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无论是减表、止“瘦”还是清理“四害”,都涉及到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层次矛盾,每一项都可以说是“硬骨头”。要真正解决和推进,还需要体现“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改革精神,以此为契机,加强部门间的协调和联系,打破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和制度障碍。
要减轻科技人员的负担,必须防止因减负而减负,避免形式主义和“一次性”整改,促进减负成果的制度化和长效化。相关部门应积极总结经验,并将已验证的结果固化为工作制度、政策、规范和细则。还要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广泛参与,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获取感和满意度。为了做好减负工作,有必要把科研人员的方便和不满作为检验科研管理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
人民日报(2019年7月29日,第19版)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让科研人员“轻装上阵”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37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