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91字,读完约3分钟
“不要打破或站着”,但在许多情况下,“站着”比“打破”更难;有必要制定科学、合理和可操作的新规则,同时打破陈规定型观念
近年来,科技评价体系的改革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相关部门也积极进行了相关的改革和探索。
同行评价是国际公认的人才评价的普遍做法。然而,成败在于细节,同行评议的运作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掌握评估标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近年来,我经常听到这样的困惑:不仅是文件,但什么?作者的回答是“仅限学术”。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小型同行评议相对容易,但如今,随着学科的快速发展和精细化分工,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客观的评价往往是一个挑战,即使审稿人最关心。
最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在2019年推出了“杰青”、“右青”等人才项目评估的具体措施,令人耳目一新。
他们的具体做法是:向每次会议评审专家发送一页“基础科学研究评价的四个考虑方面”,建议专家根据基础科学研究的主要学术贡献和科学意义,从以下四种学术创新中选择一种或多种进行评价:
-方法创新:是否创造了可用于解决重要科学问题的原创科学研究方法;
-关键科学证据:它是否为解决重要的科学问题提供了新的、关键的和可靠的证据;
-理论认知或社会需求:是否对主体的认知系统或解决重要社会需求背后的基本科学问题做出了实质性贡献;
-学科发展:研究工作是否能导致研究方向、范畴、视野(视角)的改变或领域认知系统的显著进步,从而促进学科发展。
据了解,上述建议不仅发送给参加会议评审的专家,还提前发送给参加答辩的项目申请人,以便他们在准备报告时参考。这不仅可以为答辩做准备,还可以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据说这项措施已被其他部门借鉴。在我看来,这种做法值得称赞。自去年以来,基金委员会确定的三大改革任务之一----建立一个分类、准确、公平和高效的项目评估机制----得到了具体体现。
鉴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新的评估规定,一些研究者认为这些参考标准可能更适合于“优秀青年”和“优秀青年”水平的项目,而一些地方高校对普通人才的评价可能显得过高。事实上,评价标准可以因地制宜,不必照搬,但理由是一样的。在同行评议过程中,只要我们能够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和“唯学术”的原则,具体标准就可以灵活掌握,因人而异。
目前,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已经进入关键时期。据说你不能休息或站着,但是站着比休息更难。在破除陈规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制定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新规则,并严格执行。我怕“以文件落实文件”,空喊口号,但不采取行动。
(作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人民日报》(2019年8月12日,第19版)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科技评价要有操作性(创新谈)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37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