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55字,读完约3分钟
人民网北京5月25日电(赵)5月24日至25日,“第三届化学与环境工程前沿论坛”在北京举行。记者从会上了解到,中国水环境总体状况持续改善,但结果并不稳定。未来10年左右,中国水环境科技领域面临良好的历史机遇,相关创新技术成果也可以在一带一路周边国家推广应用。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吴凤昌院士介绍了中国水环境领域的战略研究。他说,在实施中国水利专项工程(2006-2020年)过程中,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经过广大科研工作者和企事业单位的努力,中国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状况一样,总体上继续得到改善,但效果并不稳定,各项环境指标与标准仍有差距,风险管控工作距离“防患于未然”的要求还很远。
“中国目前正处于污染控制阶段和水质改善阶段之间。环境保护的理念、技术和管理需要创新。2020-2035年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战胜污染的关键时期。中国的水环境科技领域正面临着一个充满希望的历史机遇。”吴凤昌表示,总体而言,中国未来水环境领域的战略目标将坚持以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为主线,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管理导向,并着力于科学规律、工程技术和水环境管理三大创新目标的支撑。治理区域以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经济带为重点,鼓励已取得的技术成果向一带一路周边国家推广应用。
论坛由中国工程院环境与纺织工程系主办,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承办。论坛中有26个会议报告。与会专家以工业水污染控制和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围绕工业环境管理和风险控制、污染控制战略和技术体系建设、典型行业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三个中心议题,提出联合推进科技引领工业水污染控制和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吴凤昌院士、王自健研究员、科技部中国农村科技发展中心黄胜彪研究员从学术研究、国家管理、企业管理等角度分析了工业环境管理和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在污染控制战略和技术体系建设方面,南京大学李爱民教授、清华大学刘翔教授和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李玉萍研究员介绍了国家重大水利工程支持下,在水污染控制、环保技术产业化和工业污染防治等领域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在典型行业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广中,火箭部队后勤科技研究院院长院士、天津大学朱院士、华东理工大学王教授等多位专家从不同角度分享了团队多年来在工业水污染控制方面的积累和经验,为工业水污染控制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提供了科技支撑。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曹红斌作为本次论坛的组织者表示,本次论坛进一步总结、浓缩和完善了“水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科技项目”(水务项目)的标志性成果,为工业水污染控制领域高端技术和应用的交流提供了机会。许多与会者表示,除了技术交流之外,他们还了解到国家科技管理部门对中国水环境领域的评价以及未来可能的战略布局,这为研究团队的科研规划和布局提供了指导。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院士:我国水环境科技大有可为将助力“一带一路”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47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