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666字,读完约7分钟
元坝村,田桐(中)和村民们一起收获姜黄。
照片由中国科学院提供
2020年春天,COVID-19突然爆发肺炎,打乱了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的节奏。田桐也不例外。他原计划在正月初三返回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所以他不得不暂时留在北京。水城县是中国科学院指定的扶贫县之一,田桐是水城县蟠龙镇元坝村第三任第一书记。
虽然田桐不在村里,但他仍然每天通过电话和微信远程协调村里的防疫和扶贫工作。
“虽然今年1月水城县成功完成了贫困县第三方专项评估,但我们元坝村仍有53户贫困家庭。他们的顺利脱贫是2020年最重要的任务,我们一刻也不能放松!”田桐说。
定向辅助-
打开“药方”,拔出“可怜的根”
水城县风景优美,四季常青,令人神往。与此同时,它曾经是一个国家级的贫困县,无法乘船到达,土地狭小,人口稀少。
水城县如何脱贫致富?这是一个需要很好回答的话题。
2015年9月,中国科学院对水城县进行了定向援助,解决难题的过程开始了。
只有开出正确的处方,我们才能拔掉“可怜的根”。水城县适合什么样的扶贫方案?这已经成为中国科学院人需要弄清楚的第一个问题。
要深入了解贫困状况,我们必须到第一线进行实地调查。中国科学院派出包括院士和专家在内的数十名科研骨干,对水城县的30个乡镇进行了为期三个多月的深入调查。
中国科学院贵州科技扶贫小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夏勇表示:“截至2016年底,水城县共有贫困人口4.86万人,贫困人口15.47万人,主要集中在海拔较高的山区。有高山、陡坡、深谷,基础设施落后,缺乏适合高海拔地区的高附加值农产品;人们的教育水平不高,获取新技术的能力也很弱。这些是他们贫穷的重要原因。”
随后,中国科学院派往各村的驻地干部走访了各村的每一户人家。
元坝村位于盘龙镇东部,平均海拔1300多米。该村有2,025户家庭,8,450人,有335户家庭,1,261名穷人建立了一张卡。从2018年9月入住村里的第一天起,田桐就挨家挨户向老党员和老干部了解村里的情况和群众的感受,并与村干部和村领导进行了沟通。在整个三个月里,他走访了村里的21个村民小组,并带着文件和卡片走访了335户贫困家庭。
这种工作是由李和做的,他们是村里的头两个书记。
“只有了解每一个贫困家庭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我们的扶贫工作才能有针对性和真正有效。”田桐说。
中国科学院在对水城县各乡镇自然禀赋和农民需求进行深入调查后,提出了“量身定制”的扶贫实施方案建议报告,目标明确:着力推进农产品和特色产品的深度开发,打造农产品产业链,为扶贫提供产业科技支撑。
用科学技术消除贫困
不再“靠天”吃饭,发展和种植特色农产品
元坝村由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面积较大。中国科学院的驻地工作人员经过调查访问了解到,这里有许多荒山,是典型的石漠化地区。
“村里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和小麦,经济作物是猕猴桃、茶叶和核桃,养殖的主要是猪和鸡。以前,村民们一直靠天空吃饭,所以这些作物的产量不高,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需求。”田桐说:“我怎样才能赚更多的钱?仅仅依靠原始作物品种和种植方法是不可能的。要找到适合元坝村种植的特色农产品,引进科学的种植技术。”
通过中科院专家对元坝村土壤质量的分析,发现该石漠化地区土壤呈碱性,特别适合块菌等珍贵菌根食用菌的生态栽培。这不仅会增加村民的收入,而且有助于恢复植被和改善生态环境。
2017年,元坝村正式确定了开展黑松露、松茸等珍稀真菌培育和石漠化荒山治理的产业化项目,并成功申请了中国科学院10万元的“珍稀野生食用菌生态栽培及其在石漠化治理中的应用”科研项目,提供了资金和菌根苗,并进行了示范培训。随后,“山地特色食用菌产业与精准扶贫”科研项目也落地生根。
然而,村民们要改变传统的“依靠天气”的农业思想,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并不容易。
起初村民们不敢参与种植融云。当时,村里的第一书记韩力动员村里的合作社成员带头承包30亩荒山试种。看到试种效果良好,村民们开始一个接一个地要求试种。
赵玉红,一个村民,是一个建立了一张卡片的贫困家庭。他一直在等着看。“我以前没听说过剁云。它真的像专家说的那么好吗?我心里还是没有底,我不敢种。”赵玉红说:“后来,当我看到村民们把它种得很好时,我决定先种一亩半。如今,种植蘑菇比种植玉米更划算。如果你种玉米,每英亩只能卖两三百元,每英亩可以卖几千元。它已经被翻了很多次。”
除了种植松茸,赵玉红和村民们还种植了猕猴桃、土豆、姜黄等特殊作物。特色农产品的科学种植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我们村以前种猕猴桃,亩产量只有两三百斤。在中科院武汉植物园钟老师的带领下,2018年我们家种的猕猴桃亩产量提高到600多公斤,三亩地年收入达到2万多元赵玉红高兴地说。
拔掉可怜的根-
增强“造血”能力,激发内生动力
经过几年的实践,中国科学院扶贫团队已经明确,科技扶贫的重点应该放在贫困地区自我造血能力的建设上。
扶持产业是扶贫的关键。给予技术可以帮助贫困地区解决生产问题,而支持产业可以使结果持续更长时间。中国科学院秉承这一理念,建立了相应的科研平台,引进刺梨、盾叶薯蓣、食用菌、中草药等特色扶贫产业新品种,优化完善现有生产工艺,开展副产品综合利用研究,完善产业链,提升市场竞争力。
“要拔除贫困的根源,归根到底还是要让人们自己站起来。”夏勇说。
在中国科学院去元坝村扶贫之前,赵玉红通过外出打工来承担家庭负担。随着扶贫工作的开展,家庭生活有了一点改善。赵玉红无忧无虑,不仅考了大专,还在田桐的指导下考了驻辅警。
赵玉红说:“在过去,生活没有方向,只有一条来回的路。现在,我不仅学到了很多技能和科学的种植知识,还通过与专家交流开阔了自己的眼界。”
朱广灿也是元坝村的村民,他是村里第一个参与种植蘑菇和土豆的农民。后来,他不仅自己种植,还积极转让5亩土地,并招募其他贫困家庭工作。
“这不仅有助于贫困家庭解决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村民的内生动力。”田桐说。
在水城县,中国科学院管理局还与地方政府共建幼儿园和小学,投入资金改善教育环境,培训教师,提高当地师生的科学素养,并赞助数百名优秀师生参加“走进中国科学院,走近科学家”活动。
2020年初,水城县成功完成了贫困县退出第三方专项评估,脱贫脱帽,退出贫困县。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扶持产业,扩大示范效应,培养更多专业技术人才和新型专业农民,继续增强地方经济的‘造血’功能,形成稳定有效的发展路径。”夏勇说。
人民日报(2020年3月9日,第19版)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用科技支撑致富产业发展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4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