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22字,读完约4分钟
原标题:焊接火箭“心脏”的人
“‘工人想要他们的工具,工匠走进他们的大门’如果你想把这个产品做好,你必须思考这个产品的门道。有了这个入口,所有的科技创新都可以发生。"
10月15日,在国务院办公室召开的中外记者与行业优秀代表的见面会上,首创航天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第一研究所的特种熔接机高凤林(见上图,数据图)讲解了“匠精神”,赢得了现场的赞赏。
从事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30余年,克服了发动机喷管焊接技术的诸多世界级难题,为顺利实施北斗导航、嫦娥探月、载人航天等国家重点工程,研制新一代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火箭“心脏”的“金手焊接”。
1980年,技校毕业的高凤林进入火箭发动机焊接车间的氩弧焊组。为了练习基本功,他吃饭时用筷子画焊接和送丝的动作,喝水时用装满水的罐子练习稳定性,休息时用铁块练习耐力,甚至冒着高温观察铁水的流动规律。渐渐地,高凤林积累的能量产生了。
20世纪90年代,为我国主火箭长山甲系列运载火箭设计的新型大推力氢氧发动机大喷管的焊接一度成为发展的瓶颈。所有焊缝的长度接近900米,管壁比一张纸还要薄。如果焊枪停留0.1秒,它可能会烧穿或泄漏管道。一旦发生烧穿和泄漏,不仅大喷管会报废,损失数百万,还会影响火箭的研制进度和发射日期。这项艰巨的任务落在高凤林身上。
经过不断的探索,高凤林和他的同事们克服了两大难题:烧穿和焊接泄漏。最后,第一个大喷嘴被成功地送到了试验台上。这种新型大推力发动机的成功应用大大提高了中国火箭的运载能力。
“我在航空航天行业工作了38年。在我看来,工艺的核心是让人们竖起大拇指。”高凤林说:“另外,个人目标必须与企业和国家的发展目标相一致,这样才能实现个人价值。”
在航天工作的第一线,每个人都知道高凤林有能力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这源于他敢于在工作中不断尝试和创新。
某型发动机零部件的生产合格率仅为35%。半年内要生产出大量合格的产品。该产品采用焊接加工,而高凤林的专业是熔焊,这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为了在技术层面上找到机理和把握关键,他经营着图书馆,浏览专业技术网站,千方百计搜索国内外相关信息。每天,他带领团队在20多平方米的手术室里进行测试,两个月内测试了数百次。最终加工工艺使产品合格率达到90%。
“我们航天工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工人。做一个好工人并不容易。”高凤林说。
在操作难度很大的发动机喷管对接焊接中,高凤林研究了该产品的特点,提出了控制变形的“反变形补偿法”,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还编辑了第一版发动机焊接技术操作手册等行业规范,并多次被任命参与相关航空航天标准的制定。经过自学、实践、总结和再实践的过程,高凤林逐渐成为中国权威的焊接专家,成为大家眼中理论精深、技术高超的专家工作者。
2006年,由世界16个国家和地区参与的反物质探测器项目因低温超导磁体的制造问题而陷入困境。由国内外两组技术专家提出的建议未能通过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领导的国际联盟的评估。当他不知所措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询问了高凤林的情况,并请他帮忙。高凤林很快指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在去现场进行研究和验证后陈述了自己的设计方案,最终得到了美国宇航局和国际联盟的认可。
高凤林说,一个国家要发展,就需要全面创新,无论是大创新、小创新还是微观创新。“我希望我们的工业工人在新时代能够成为拥有知识、技能和创新的优秀工人!”高凤林说。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焊接火箭“心脏”的人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53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