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634字,读完约7分钟

11月19日凌晨,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双星”的方式成功发射了两颗北斗三号导航卫星。此次任务的成功标志着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星座在中国的部署圆满完成,计划在年底前投入使用,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提供基本导航服务,为中国北斗从该地区走向全球迈出“关键一步”。

北斗系统已经成为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重要成就之一。

一年内成功发射19颗北斗三号导航卫星

“在整个项目的共同努力下,北斗系统建设实现了‘中国速度’。”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总设计师杨长风说。

自去年11月北斗三号首颗双星发射以来,北斗系统网络发射进入高密度时期。仅在一年时间里,11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任务圆满完成,19颗北斗三号导航卫星和1颗北斗二号导航卫星成功进入预定轨道。网络发射的最短间隔只有17天,创造了北斗网络发射史上高密度、高成功率的新纪录。

2009年,北斗三号工程正式启动并实施。回顾中国北斗工程建设,北斗一号从零开始实现了中国的导航卫星,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拥有导航卫星的国家;北斗二号突破了区域混合导航星座建设、高精度时间空基准建立等关键技术,成为国际卫星导航系统的四大服务商之一;北斗三号将真正实现“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的愿景。

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建成迈向全球关键一步

北斗三号不仅覆盖全球,而且在技术系统上实现了性能提升和业务拓展,定位精度提高到2.5-5米,是北斗二号的1-2倍。

杨长风表示,在性能提升方面,北斗三号卫星采用了性能更高的铯原子钟和氢脉泽,并且拥有更强的“心脏”;采用星间链路等新技术,空之间的信号精度可优于0.5米;增加了性能更好的互操作信号b1c,将b2i信号升级为全球系统中性能更好的b2a信号。

在服务扩展方面,在进一步提高基本导航服务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国际民用航空标准提供基于卫星的强化服务,并根据国际搜索救援卫星组织的标准提供国际搜索救援服务;在与北斗二号短信业务完全兼容的基础上,业务容量增加了10倍,短信业务能力大大提高,用户终端小型化、集成化,使用更加方便。

到今年年底,北斗系统将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开放服务,到2020年,其服务范围将覆盖全球。在2035年之前,它将建立和改进一个更普遍的、综合的和智能的综合时间空系统。

网络过程反映了“中国的速度”,包含了“中国的智慧”

北斗三号系统的组网过程体现了“中国速度”,蕴含着“中国智慧”。

在促进卫星导航的全球应用和促进卫星导航在人类福祉中发挥更大作用的承诺背后,是北斗三号快速联网面临的挑战。

中国航天科技五院北斗导航卫星的研发已全面进入高密度发射模式,呈现高度并行任务的特点。“连续作战,随时切换,这是我们北斗人的工作模式。”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北斗三号卫星总指挥迟军说。

"我们高度重视以科学管理加强卫星地面试验验证."志军说道。例如,通过优化管理流程,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北斗三号在前方发射场的卫星测试人员数量减少了近一半,但整个过程时间缩短了近三分之一。

北斗导航卫星作为世界上唯一由三种轨道卫星组成的导航系统,对执行发射任务的火箭有很高的要求。适应性强、服务轨道多的特点使昌三佳系列运载火箭脱颖而出。2018年,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已成功完成12次发射,其中10次完成北斗发射任务,发射成功率100%。

“对于长家架系列运载火箭来说,北斗三号项目不仅是一个紧迫的挑战,也是一个提高应对任务能力的机会。”中国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总指挥岑铮表示,近年来,火箭共进行了403次技术改造,平均每枚火箭28次技术改造,其中最高的一次达到43次,确保了高密度、高可靠性、高成功率北斗工程建设的推进。

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建成迈向全球关键一步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北斗卫星发射的“主战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副主任吴伟琪介绍说,西昌发射场适合发射中高轨道卫星,这使得北斗卫星选择在这里发射。用于发射北斗的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是低温三级液体火箭,只有西昌发射场有能力测试和发射这类火箭。同时,西昌发射场的两个发射站同时、交替、连续发射,能够在一年内按时完成如此频繁的发射任务。

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建成迈向全球关键一步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通过大力推进设备设施的可靠性增长,完善测试发射流程,优化组织模式,克服了发射前低温推进剂不断补充、流程紧张、流程脆弱的问题,形成了稳定的“零窗口”发射能力。

发射任务的成功离不开前线人员的辛勤工作。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位于大梁山峡谷。陈福中是一名操作员,他在发射场的液氢加注位置工作了29年,每天必须巡视加注管道两次,检查10多项设备,转录20多组数据,然后比较数据。在牛头山测控点,遥测子系统总指挥王兴茂带领岗位人员,创造了4个月内13枚火箭两点发射跟踪测量任务的记录。

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建成迈向全球关键一步

北斗系统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技术道路

“作为世界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之一,中国的北斗系统走出了自己独特的技术道路,为国际卫星导航理论和系统建设贡献了中国的智慧。”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北斗三号卫星总设计师谢军说。

它能“自诊断”,寿命长,可靠性高,并增加了国际搜救功能...在卫星原型设计之初,北斗三号将服务精度设计目标设定在尚未发射的第三代全球定位系统导航卫星和伽利略导航系统的设计指标之上。为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率先提出了世界上第一个高中轨道星间链路混合系统,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星间链路网络协议、自主定轨和时间同步等系统解决方案,解决了全球站部署和卫星海外监测问题;R&D是中国第一个适用于直接轨道和多卫星发射的“全桁架卫星平台”,在载荷平台重量比和平台电能质量比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构建了新的空间时频参考和导航信号完整性监测方案,采用了更加可靠的载荷重构技术,卫星的设计寿命从8年提高到10-12年,在轨运行的可靠性大大提高。

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建成迈向全球关键一步

北斗三号在技术上是自主可控的。“在北斗三号的前期论证中,我们明确提出了元器件自主可控定位的目标,科学制定了实施方案,并全力以赴实施。”谢军说道。目前,北斗三号卫星上使用的所有部件都已经本地化。

随着北斗三号全球联网建设的加快,北斗的应用和产业化进程进一步深化。交通行业是北斗系统最大的民用用户之一。据统计,36个中心城市已安装、使用或兼容北斗系统的道路车辆617万余辆,邮政和快递运输车辆3.5万辆,公交车约8万辆,运输公务船370艘,国内民航运输机也首次配备北斗系统。随着北斗系统建设和应用开发取得越来越多的成就,中国北斗将更好地服务世界,造福人类。

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建成迈向全球关键一步

人民日报(2018年11月20日04版)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建成迈向全球关键一步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54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