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213字,读完约6分钟
2016年6月25日,长征7号火箭进行了首次飞行。图为北京航天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执行测量和控制任务。
(人民日报在线)
王源7号,中国第三代太空远洋测量船。
(中国军事网)
天高地广,感受着宇宙的无限。在这个蓝色的星球上,人类对广阔的宇宙充满好奇。随着现代空间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探索宇宙空的能力越来越强。中国的嫦娥四号将在它的月球之旅中第一次降落在月球背面,讲述未知的地球最近邻居的“另一面”的故事。
12日16时39分,远离月球表面129公里的嫦娥四号收到了来自地球近40万公里外的家的刹车指令,其7500牛的刹车引擎开始点火。大约5分钟后,制动发动机成功完成“0/”制动任务,然后关闭。根据实时遥测数据的监测和判断,嫦娥四号已被月球引力捕获,并成功进入月球点附近约100公里的绕月轨道,为在月球表面进行令人兴奋的软着陆时间做准备。
最近几个月,远在天边的嫦娥四号竟然被如此精确地刹车,真是令人惊讶,这再次显示了中国航天测控的卓越成就。经过6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的不懈奋斗,中国已经形成了陆海空一体化、多功能、适度规模的空间测控网络。可以预计,在嫦娥四号的下一次月球软着陆和探月任务中,中国航天TT&C将继续以精彩和高超的表演演绎人类探月史上的经典传奇。
陆基:全球分配的协调指挥
是北京航空航天控制中心向嫦娥四号发出了空“刹车”命令。它是中国探月工程的大脑中心,不仅是指挥调度中心、飞行控制中心,还是数据处理中心和信息交换中心。从长征三号乙从天而降的那一刻起,这个位于北京西郊一隅的机构就成了一个运筹帷幄、制胜万里的“超级明星”。全世界关心探月的人们都把目光投向了这个地方,屏息倾听着这个地方发布的各种相关信息。
北京航天控制中心成立于1996年,不仅是中国航天事业伟大发展的标志性成就,也是推动中国航天事业向世界先进水平迈进的强大动力。在过去的22年里,该中心见证并参与了中国航天系列的重大任务,特别是世界著名的探月工程的实施过程。北京航天控制中心凭借惊人的飞行控制性能,确保了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和嫦娥三号任务的成功,并在最近几个月护送嫦娥四号成功实现了变轨和刹车,随后转移到绕月轨道。
在秦岭深处,距离北京航天控制中心1000多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叫“桥南”的小镇,它是中国航天测控事业的发祥地。1968年1月,中国宇航员开始在这里建立太空TT&C基地。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Xi安卫星TT&C中心逐渐形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湘西、海南、南宁、昆明、喀什、胶东六个地面观测站全部建成,形成了我国第一个卫星测控网。Xi安卫星测控中心建成两年后,因成功支持东方红一号任务的实施而闻名于世。1984年4月,“东方红2号”发射成功,Xi安卫星测控中心及其测控站连续战斗8昼夜,卫星成功固定。
在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Xi安卫星测控中心成功完成了300多项重大科研和实验任务,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特别是载人航天工程系列任务的实施和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中国的TT&C空间站也取得了不断的突破,不仅大大扩大了它们在中国的分布,还成功地在巴基斯坦、肯尼亚、纳米比亚、智利、瑞典等国着陆。
海基:多船联动运动跟踪
嫦娥四号发射10多分钟后,王源三号测量船在某海域成功捕获并跟踪遥测信号。大约4分钟后,距其1100多海里的王源7号测量船接过测控“指挥棒”,继续跟踪遥测,准确计算相关数据,并将飞行入轨结果发送至北京航天控制中心。目前,火箭飞行姿态及相关数据和嫦娥四号相关数据的测控任务已经成功完成。
从新闻中可以看到,王源号测量船对海洋进行海上测量和控制,这是中国执行空间任务,特别是载人航天工程和月球探测工程等重大空间任务的标准。事实上,由于地球的70%以上被海洋覆盖,基于海洋的测量和控制是全天候不间断数据计算和跟踪测量控制的必要前提。为此,中国建立了一支可靠而优秀的王源舰队。这支舰队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
作为中国第一代综合空间远洋测控船,王源一号于1978年投入使用。它是中国航天远洋测控的先驱,主要负责卫星、航天器和火箭运载工具的整个飞行试验测控任务。1980年5月,该船前往南太平洋执行中国第一次远程运载火箭测试任务,快速准确地捕获目标并成功打捞数据模块。1984年,该船跟踪并测量了中国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的全过程。此后,该船完成或参与了亚洲一号卫星和几艘神舟飞船的测控任务。自2010年光荣退役以来,王源一号成功完成了远程运载火箭、气象卫星、载人飞船等57项重大国家科研和试验任务,赢得了“海洋科学城”的美誉。
2016年7月12日,中国第三代航天远洋测量船王源7号正式进入中国卫星海上监测控制部。满载排水量近3万吨,可抵御12级台风,可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南北60度范围内执行100天任务。它的进入标志着中国航天远洋测控产业发展的新机遇,标志着航天远洋测控能力的新飞跃。王源7号在进入列车仅12天后就首次投入实战,并远赴太平洋执行中国首个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星天通-1 01的星载测控任务。25天后,他赢得了第一场战斗。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独立建立了海上移动测控力量,以适应自身的空间发展。
天基:指挥接力
嫦娥四号之所以特别引人注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软着陆和探测区域在月球背面,而人类探测器从未到达过月球。创造月球探测的历史也意味着空之前的困难,而实现地球和月球的超远距离测量和控制是其中最困难的。因此,今年5月,中国发射了领航中继卫星“喜鹊桥”,并将其停靠在地球和月球之间的重力平衡点——拉格朗日l2点附近,进入l2点附近的任务轨道,从而为即将到来的月球软着陆和嫦娥四号探索建立了通信链路。
“鹊桥”是中国的第一颗通信卫星,也是世界上第一颗在地球和月球的拉格朗日点运行的通信卫星。作为一个数据传输站,它可以将嫦娥四号探测器发射的数据实时传回地球,具有重大的科学和工程意义,也是人类探索宇宙深度的一次有力尝试。事实上,嫦娥四号的科学任务之一就是在地球和月球的拉格朗日中的第二点用航天器实现地球和月球之间的中继通信。由此可见,“鹊桥”的成功建设不仅是嫦娥四号完成科学使命的必要前提,也是嫦娥四号总体科学使命的主要目标。随着嫦娥四号任务的实施进展,鹊桥搭建的通信链路即将投入实战,让我们拭目以待它的精彩表现。
如果说“鹊桥”是为嫦娥四号量身定做的一种特殊的中继卫星,那么中国天联卫星系统就是一种通用的空间测控基础设施。中继卫星被称为“卫星卫星”,是一种特殊的通信卫星。这相当于将地面监测和控制站提升到地球静止卫星的轨道高度,并在天空中观察在近地空室内运行的航天器。由于它在地球静止轨道上运行,它不仅可以直接观察中低轨道航天器,还可以直接观察地面站,这就是通信。
自2008年天联一号中继卫星系统发射以来,中国已经实现了天联一号四卫星全球联网。在随后的神舟十一号飞船和tiangong-2/だよ0/实验室飞行任务中,由于天联一号中继卫星系统,中国载人航天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突破:航天员与地面完成了“天地通话”,首次实现了“天地双向视频通话”,首次实现了航天员与地面同时观看电视直播,画面和声音清晰流畅。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星舞九天“一线牵”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54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