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15字,读完约4分钟

最近,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新一轮的科普热又出现了。出版业已经分批推出新的科普书籍,这似乎印证了这一热潮。如何理解和解释这种科普热潮是一个很有启发性的问题。

回顾过去70年的情况,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公众的教育水平仍然很低,迫切需要科学家来普及科学知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100,000为什么”后来成为热门销售。改革开放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公众的教育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中等教育几乎普及,基础科学知识已经进入学校教育,很少使用科普书籍和杂志来直接解决工作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如果人们需要一些特定的知识,他们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

科普理念也应与时俱进(书里书外)

几年前,我经常听到资深科普人士问:为什么我们不能创作出10万部这样优秀的作品?为什么是现在?事实上,与“100,000为什么”相比,今天许多同类科普书籍的信息更加丰富,风格更加亲切。但是他们很难再现像“为什么10万”这样的销售奇迹。就像《天文爱好者》杂志一样,它曾经拥有超过一百万的订阅量,但是现在中国的科普杂志的订阅量已经不再是过去的事情了。因此,近年来,人们一直在问:为什么传统的科普之路越来越窄?

科普理念也应与时俱进(书里书外)

从今天来看,传统的科普观念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在新的形势和新的环境下应该与时俱进。

首先,科普内容需要有效拓展。科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给科普带来了许多新课题。虽然人们在日常工作或生活中遇到的许多具体问题都与科学技术有关,但这些问题过于具体和琐碎,往往不属于传统的科普范畴。例如,如何清理智能手机中的垃圾文件,确保手机空房间的存储?在网上很容易找到各种方法,但是科普工作者很少把这些知识带入他们的工作范围。

科普理念也应与时俱进(书里书外)

就内容而言,传统科普主要侧重于科技知识的积极引进。今天的科普应该在这方面继续努力,也应该包括对科学技术的反思,包括对科学技术的局限性和滥用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后果的认识。这些内容目前在学校教育的科学课程中是缺失的,当面对越来越多的科学纠纷和技术陷阱时,迫切需要被公众所理解。此外,由于这种知识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和对知识提供者的学术要求,互联网上关于这些方面的内容和信息是如此之多,以至于公众不知所措,需要优秀的科普作品的积极介入。

科普理念也应与时俱进(书里书外)

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是一个与大众科学有着特殊关系的学科群体,是科学技术与公众的接口。当然,公众需要了解科学和技术,但他们也需要了解科学和技术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科学和技术如何受到社会的影响,以及它们能够对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只是当代“科学传播”的主要目标之一,所以我同意将传统的“科普”概念与含义更广、外延更广的“科学传播”结合起来。

科普理念也应与时俱进(书里书外)

其次,科普也需要增加对传播手段的宽容。例如,在传统的科普概念中,“娱乐性”的科普是被排斥的,因为它不仅会使传播的科学知识不准确,而且容易冒犯科学的崇高形象。然而,在大众不再迫切需要直接从科普中解决具体问题的情况下,科普的目的(或期望)应该划分为不同的层次,科普的功能可以更加多样化地发展。

例如,如果“引起公众对科学的兴趣”被认为是当今科普的重要目的之一,那么科普知识的准确性和趣味性能进一步平衡吗?如果一部极其成功的科幻大片,如《漫游地球》,成功地唤起了年轻观众对未来科技的渴望,我们是否要为电影中的“行星发动机”和“逃离木星引力”等情节与物理学、天文学、地质学等争论不休?

至于这股新的科普热潮,它与中国近年来在科学和工程领域的全面突破有着内在联系。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为这些突破感到自豪,并对关注这些突破有着浓厚的兴趣。随着中国科学技术的全面崛起,这种热潮将持续很长时间。

《人民日报》(2019年10月29日,第20版)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科普理念也应与时俱进(书里书外)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15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