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21字,读完约3分钟

视频日记实现了目击者和传播者的统一,并以“我在场”的叙事模式给使用者带来了强烈的替代感,从而为观众感知世界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打开全国人大报道的视频日记,从“云”直播中感受传播变革的巨大力量;观看珠穆朗玛峰测量的视频日记,从攀登者的呼吸中感受测量者的辛勤工作和毅力;点击插秧视频日记,从劳动者努力工作的姿态中了解耕作的艰辛并不容易...目前,一种新的交流方式——视频日记已经在各大信息平台上流行起来。许多遥不可及的生活和工作场景通过视频日记的方式生动地反映在网络世界中,让分散在各个角落的观众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世界的丰富和刺激。

视频日记――以“虚拟在场”服务引导受众

视频日记的英文名称为vlog,主要以视频的形式记录摄影师的日常观察,被大多数网民接受并应用于新闻制作。前一段时间,各种视频日记让与世隔绝的人们了解不同群体的抗疫情况,满足人们对信息的渴望。与传统的视频新闻相比,视频日记实现了目击者和传播者的统一,在“我在”的叙事模式中给用户带来了强烈的替代感,从而为观众感知世界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视频日记――以“虚拟在场”服务引导受众

视频日记作为一种视听兼备的媒体形式,使受众从“看新闻”转向“体验新闻”,满足了人们体验感和存在感的需求。在《人民日报》记者夜访金因滩暴风眼医院icu病房时,行进镜头的现场焦点引发了观众强烈的情感体验,画面似乎消失了。观众觉得在安静忙碌的加护病房背后,实际上是一场生与死的较量,实现了身体的“虚拟存在”,获得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和强烈的情感共鸣。

视频日记――以“虚拟在场”服务引导受众

一方面,视频日记能够产生这样的传播效果,因为视频再现了现实生活场景,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形象性,能够帮助受众直接把握事物,产生认知印象。另一方面,在视频日记中,证人从第一视角讲述,他的声音、表情和身体姿势成为语言之外的伴随文本,传达第三方视角无法获得的潜在语义和隐性知识。比如在《康辉大国外交视频日记》中,主持人在访问前后拍摄了幕后故事,让观众了解了很多平时电视新闻中看不到的细节,由于目击者的个人叙述,变得更加亲切和亲密。在视频日记中,第一视角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替代感,从而形成自我虚拟存在的认知模式。受众的视觉、听觉甚至触觉都涉及到传播领域,这使得传播主体的情境转化为受众的情境,传播主体的体验转化为受众的体验。

视频日记――以“虚拟在场”服务引导受众

视频日记作为一种新的交流方式,带来了“现场”图像的直接呈现,减少了信息传递的疑虑,满足了人们对世界深刻理解的渴望。另一方面,这种经验交流使观众与新闻中的人物建立起情感联系。当视频日记中的人物像朋友一样讲述自己的经历时,观众很难置身事外,从而更容易接受视频传达的思想、立场和观点,获得对新闻内容的更多认可和理解。

视频日记――以“虚拟在场”服务引导受众

无论媒体形式如何变化,观众对高质量内容的追求都不会改变,现实世界认知探索的创新也不会改变。只要主流媒体牢牢站在自己的内容权威、口译特长的优势上,紧跟传播技术变革的前沿实践,努力强化以用户为中心的传播理念,就能提高信息传播效率,不断巩固和扩大主流意识形态和舆论阵地。

人民日报(2020年7月3日,第20版)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视频日记――以“虚拟在场”服务引导受众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31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