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19字,读完约4分钟
人民网北京4月24日电(赵)随着第四个“中国航天日”的临近,国际宇航科学院研究中心23日在湖南长沙召开“国际宇航科学院中国院士助创新促发展座谈会”。会上,航天智能技术创新中心发布了“思源”计划蓝皮书,推动航天智能创新技术发展。
“思源”计划是推进航天智能创新技术发展的规划和行动计划。据悉,2019年,该中心将围绕“智能制导与控制、智能传感、智能计算和智能系统集成”四个方向,围绕航天打造智能生态链,推动航天智能产业发展壮大。
在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员会主任、航天智能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包为民描绘了智能科技与航天产业融合的发展蓝图。智能技术与航空航天的融合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实现航天工程系统所有关键环节的智能化。例如,控制系统将侧重于增强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和任务变化的能力;在第二阶段,飞船将具备学习的能力,成为一个可以学习和训练的飞船;在第三阶段,飞船还将具有泛化能力,即它能从别人那里得出推论并超越常识认知;在第四阶段,宇宙飞船甚至有能力独立进化和解决问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员会主任、包为民航天智能技术创新中心主任
中国科学院院士、长征三号甲系列总工程师蒋捷介绍说,未来的智能火箭将具有听、看、学、像人一样飞越智能的特点。从能力的角度来看,智能火箭应该具有自适应控制、在线轨迹规划、任务退化处理等故障情况下的能力,最终目标是精确的轨道进入和更灵活的任务执行。
中国科学院院士、长征三号甲系列总工程师蒋捷、
“创新中心的‘路线图’是发展航天智能的技术主线。”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所长、中心副主任马魏华宣布了智能技术创新中心的发展路线图。路线图从“个人智能、群体智能和人机混合智能”两个角度,提出了从现在到2035年三种设备(火箭、卫星和探测器)的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个体强适应、群体自组织”为特征,第二阶段以“个体自学习、群体合作”为特征,第三阶段以“个体泛化、群体强对抗”为特征,第四阶段以“个体自我进化、人的功能整合”为特征。它描述了五种能力:感知和理解、运动和控制、学习和适应、计划和决策、沟通和合作。据了解,未来航天智能技术创新中心将每年编制出版“思源”计划蓝皮书,不断发展航天智能技术,推进航天强国建设。
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所长、航天智能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马魏华
包为民介绍说,目前,智能技术已经成为技术发展的重点,航天工程与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将成为发展趋势。航天智能技术创新中心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依托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和航天控制工程研究所,依托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项目,加快智能技术的突破和应用,汇聚国内外智力资源和成果。该中心的发展方向是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在航天领域的系统突破,提高航天智能水平,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与航天产业的深度融合。
2018年,航天科技公司第七次工作会议指出,应努力推进航天系统的智能化发展。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的重要推动力。航天领域正在经历新一轮的技术变革,即将进入智能化时代。航天智能技术创新中心制定并实施了航天智能技术发展行动计划,并命名为“思源”计划。
“那些坠入现实的人想到他们的树,那些喝他们的溪流有他们的来源。”据报道,“思考源头”计划鼓励宇航员继承前人的雄心壮志,努力工作,面对困难,把国家放在首位。不要忘记你的首创精神,永远牢记技术创新是空间发展的源动力,不断创新,变得更好更强。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航天“思源”计划发布:未来火箭卫星将具有人类思考能力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35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