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51字,读完约2分钟
如果能及时做好安全研究和判断,提高企业的安全意识,划清法律规范的原则和界限,就能把安全隐患控制在小范围内
查阅近年来安全监测机构的报告,我们会发现一个特点:新技术的应用领域往往成为安全风险的多发领域。从移动应用的恶意程序、可穿戴产品的漏洞,到大数据的隐私问题,安全风险越来越多,这使得人们在接受新技术时不得不采取额外的预防措施。
作为一种手段,新技术服务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如果我们牺牲安全,尤其是人们的信息隐私,我们很可能会“捡芝麻丢西瓜”。然而,有必要正视这样一个事实,即技术变革是智能时代的普遍趋势。因此,把握新技术与安全之间的平衡是一个必须直接面对的课题。
新技术的应用伴随着安全隐患,主要在于新技术的安全防线相对薄弱。随着技术的快速应用,安全风险暴露场景增加。例如,智能设备层出不穷,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有时跟不上;与此同时,法律规范等外部约束落后了。例如,人脸识别不仅扩展了个人信息的内涵,还提出了新的课题,如数据收集和使用边界,以及如何管理它需要时间来探索。
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新技术不是安全的“天敌”。例如,云平台的构建和服务在云中的集中可以构建更高层次的安全防御;人工智能通过分析恶意程序行为来警告非法入侵;从1g到5g,无线通信的每一步都能带来更顺畅、更安全的连接体验。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新技术与安全的关系:技术暴露的风险应该及时坚决地加以阻断,不能忽视自由放任;同时,要充分发挥新技术在保障安全方面的作用,做好研究和储备工作。这样,我们就可以化隐患为壁垒,化矛盾为协调,从而通过技术本身来规避技术风险。
事实上,技术本身是无害的,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它。以大数据为例,如果应用得当,可以为日常出行和购物提供极大的便利;如果被犯罪分子用来牟利,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我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如果能及时做好安全研究和判断,提高企业的安全意识,加强自律,划清法律规范的原则和界限,就能把安全隐患控制在小范围内。
《人民日报》(2019年5月15日,第14版)
来源:搜狐微门户
标题:技术与安全应该找到平衡点
地址:http://www.shwmhw.com/shxw/35886.html